炎黄二帝,谁更古老一些?
来源:发布时间:2022-11-22 16:44:53
今天的我们,以炎黄子孙的称谓而自豪。古代的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被尊为华夏子孙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是共祖,我们当然就是炎黄子孙,凡汉民族概莫能外。部分少数民族,如辽、契丹,历史上也认为炎帝、黄帝为祖源。
我们是炎黄子孙,有必要对炎黄二帝多了解一点,譬如说,炎黄并称、并列,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吗?二帝真是同胞兄弟吗?
认为炎黄二帝是同胞兄弟,主要是受《国语·晋语》的影响。《国语·晋语》云:“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①看到这段文字,有不少的读者用今天的汉语语境解读古汉语,理解成“有蟜氏妈妈生育了黄帝、炎帝两个儿子。”有许多专家巳经指出,这是一种误解,这里的“生”超出了“生育”的含义,而是“成长”的意思;“炎帝、黄帝”也不是两个个体的儿子,而是两个部落。也就是说,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均出自少典氏与有蟜氏的结合,两大部落,同一源头,系华夏源头的兄弟部落,同根同源。所以,后来的炎黄融合有着良好的基础。
说清楚炎帝、黄帝不是狭义的一个妈妈的两个宝男,有利于厘清炎帝、黄帝的先后顺序,《国语·晋语》在叙述上先黄帝、后炎帝,似乎是黄炎,果如此,那概括我等一众后裔称谓的那个词就是“黄炎子孙”。有这个说法吗?没有。定型的称谓是“炎黄子孙”。
为什么是“炎黄子孙”,炎先黄后?有人说“黄炎”之称不顺口,音韵上有点拗,而“炎黄”顺口,有气势。音韵顺口与否是一个历史性问题的结果,但音韵不能决定历史性判断。
其一,“炎黄子孙”称谓炎先黄后,有史典依据。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首列“五帝本纪”,开篇写黄帝,看起来未列炎帝,实际上用了几百字写炎帝,因为二者存在着承接关系,不提炎帝就说不清黄帝。且看,《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②这段叙述表明,炎帝神农氏世衰之际,为黄帝轩辕氏兴起之时,炎帝统治力衰退,黄帝接力而上,“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各部落(诸侯)被收服宾从,黄帝成为华夏共主。炎帝神农氏在前,黄帝轩辕氏在后,《史记·五帝本纪》已经说得相当清晰了。
其二,炎先黄后符合史实。
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两位古帝,都是中华文明萌生时代有大作为的人文始祖、天下共主,开创性了很多前无古人的远大事业,为民族、为国家奠基,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走向。从炎黄二帝各自的大作为、大创举上,后世人很容易辨别先后。
炎帝神农氏干了哪些大事?据《国语》《左传》《竹书纪年》《礼记》《史记》等先秦和汉代典籍记载,炎帝神农氏发明耒耜,改进生产工具;烈山焚草,造田耕种;培植五谷,教民耕种;圈养动物,渐有六畜;尝草味药,疗病去疾;日中为市,物物交换;相土择地,营造房舍;烧陶作器,炊饮日用等等,所开创的原始农业、中草药、畜牧业、日用手工业,解决的是先民们赖以生存的吃、住、医等问题,是基础生产力。先秦典籍也有炎帝神农氏“制琴”、作乐歌《扶持》的记载,从而,我们得以知悉炎帝神农氏在致力于解决吃、住、医等基本需求问题的基础上,也曾关注到先民们的精神需求。
黄帝轩辕氏干了哪些大事呢?
据《国语》《左传》《竹书纪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等先秦和汉代典籍记载,黄帝轩辕氏在炎帝时代开启原始农业的基础上推进耕织农业,拓展丝麻纺织,发明衣裳鞋帽,营建屋宇宫室,垂衣裳而治天下。先民的吃穿住有了着落,黄帝轩辕氏的作为进入了新的层次与视界,如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制轮造车,发明舟车;如造桥济渡,推算历数,顺天行事,开启上古科学之门。而且,黄帝轩辕氏的事业开创进入了社会治理层面,生产力发展了,上层建筑进入议事日程,如设置区划,设官理事,设计规矩准绳,确立是非曲直,分理行政,建立社会治理秩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确立中枢权威。如此这般,黄帝轩辕时代,中华文明古国已现刍形。
概而言之,炎帝神农氏是渔猎向农耕定居形态转换时期的领路人,他的开创性功德,主要集中在解决先民赖以生存的吃、穿、住、医等问题,推进了生产力的飞跃;黄帝轩辕氏是部落联盟向国家刍形转变时期的领路人,物质生产有了一定的基础,社会治理水平必须提升,他设置区划,选官设职,加强军伍,维护中枢权威,中华古国呼之欲出。接着是尧、舜、禹和夏、商、周……民族大融合的国家逶迤而来。从这个比较和概括中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在前,黄帝轩辕氏在后,炎先黄后,炎帝神农氏时代脱离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黎明,黄帝轩,辕氏接力向前,进入中华文明的早晨。
炎先黄后,反映的是中华文明进程历史的先后过程;炎黄子孙,呼唤的是炎黄二位人文始祖的广谱后裔和中华文明事业的接班人。
注1《国语》中华书局2013年4月版第392页。
注2《史记》中华书局2009年6月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