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炎黄文化

随珠和璧说随国——说说古随国留下的文史痕迹

来源:发布时间:2022-12-08 15:47:22

春秋时代,华夏版图上有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在历史上大多留下了名姓和文化印记,也有悠忽而生、悠忽而灭,毫无故事的,这不免令人遗憾。是不是大国就故事多,小国就故事少呢?或许大体上是这样,但也不尽然。譬如南方的随国、北方的中山国,比起齐、楚、燕、赵、韩、魏、秦来说,他们是小国,但也是很有故事的。这些故事让这些小诸侯国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了痕迹。

春秋至战国时期的随国,封土位于桐柏山南、汉水之东,是姬姓周王朝的宗亲,受封时负有监控楚国的责任,政治上是紧随周朝中央的,地域虽比楚国小,却比汉东其它小国大,前期实力较强,且来头较大,确实对野心勃勃、试图问鼎中原的楚国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楚国对随国爱恨交织,有打有拉,有和平相处。两国之间,在700年间先后发生了六次战争,《左传》《战国策》记载了这些战争,如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楚武王攻随的速杞(位于今湖北随州市东南)之战、鲁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病死伐随军旅中的溠水之战,随国在战马嘶鸣的历史舞台上频频亮相,面对强楚的咄咄逼人,随国君臣难免窘迫,但更多的却是坚定、自信、自强图存。

随国不仅在正史上留下了痕迹,而且在传说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如随侯铸编钟、随侯助楚昭王复国、随侯救蛇得珠等故事,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要数救蛇得珠的故事。

这故事是这样说的,随国山水宜人,随侯乐山乐水,常作山水游,赏风光,听民情。一次出游途中,随侯见一条受伤的小蛇在路旁挣扎,尾巴断在一边。随侯见状,心生恻隐,令随行医官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随侯救蛇,是心有善念常驻,还是一时心生悲悯?总之,是一个非常之举。因为南方草木茂盛,虫多蛇多,常对人造成危害,当地人口头禅“见蛇不打,三分过错。”随侯救断蛇,百姓们议论纷纷。为了这件出奇的事,百姓们把随侯救蛇的土丘称为断蛇丘。

传奇故事大多有神奇的结果。日后的一天,随侯在睡梦中见到一条龙飞入住所,口里衔着一颗夜明珠,霎时屋宇亮如白昼。随侯不免惊诧。这时,龙说话了。他说:“随君勿惊,我是东海龙王的儿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然后说了几个月前受伤被救之事,今奉父命,赠送龙宫镇海夜明珠酬谢恩君。说罢,颔首敬礼,悠忽而去。

随侯披衣坐起,果见案几上有一颗珠,光晕玄亮,卧室无灯自明。这颗珠,世称“灵蛇之珠”、随侯珠,它以神奇玄妙之光灼照春秋战国的时空,给金戈铁马的岁月平添了值得品味的温情。

随侯珠是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珍宝,“随侯珠”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淮南子》云:“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由此产生了“随珠和璧”、“随和之宝”、“随珠弹雀”等成语。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讲成本,得不偿失。

随侯救蛇得珠的故事,有人说是讲的是以仁得仁、好人好报,有人说讲的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人说讲的是古人的环保故事。总之,它彰显了至今仍在提倡和发扬的美好理念。中华一统人心所向,诸侯封建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喧闹时段,诸侯随国早已在历史的尘埃中消逝,但随国的历史故事、传说以及由这些历史故事、传说所产生的成语,如今仍存活在中华优秀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