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多彩大洪山

元末大洪山区老马刘考

来源:发布时间:2023-03-01 10:24:09



老马刘,元末明初活跃在大洪山区的一支农民军队伍,是大洪山区反抗蒙元黑暗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


老马刘与随州地区唯一一个称帝并建立政权的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处在同一时期,同在大洪山区,同时起兵反元,最后却走向不同的结局。大洪山区周边县市地方史研究者对他的考察甚少,对他的定性也不很准确。


而明玉珍的事迹有关专家研究的很多,相关的学术成果也颇丰,明玉珍所建立的大夏王朝在明史中也有清晰的描述。尤其是重庆睿陵重见天日后,很多有关明玉珍的许多历史谜团迎刃而解,明玉珍的历史史实基本得以还原。




大洪山区老马刘农民军究竟兴起于何时?老马刘是从外地转移到大洪山区的吗?随州历史文献记载的老马刘寨究竟是指大洪山区的哪个山寨?老马刘农民军为何没能像明玉珍一样走出大洪山区?老马刘农民军为何在最后没有归顺朱元璋的大明王朝?


上述谜团扑朔迷离。由于封建时期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蔑视和污名化等原因,封建社会随州以及相关地方的地方志对此是语焉不详、鲜有记载。我们只能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来抽丝剥茧,试图把这段历史尽可能更全面地考证清晰,以补地方志研究之缺。


老马刘名字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姓马和姓刘的两个头领共同领导的农民武装;一说是一位姓刘的头领领导的农民军,老马是其坐骑,或者是其绰号;一说是老马刘来自河南,是打着河南老马刘旗号的农民武装,经襄阳、宜城、枣阳来到随县、钟祥、京山三地交界处的大洪山区发展并逐渐壮大的。


元朝末年,蒙古帝国下的中华大地横征暴敛、暗无天日,各地被压榨和剥削农民纷纷起兵反抗,黄河流域刘福通、长江流域徐寿辉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起义,拉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明朝初年,四川有一个叫杨学可的,写了一本书名叫《明氏实录》,据了解,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对明玉珍生平事迹记述的史书,与清张廷玉主编的《明史明玉珍传》有诸多不同,对大洪山区老马刘农民军兴起史有一定的参考。杨学可其时正适明玉珍强盛之时,明玉珍曾授他国子助教,他坚辞不受,故杨文有一定可信度较高。


据这本书介绍,明玉珍最初把乡民组织起来,纯粹是为了结寨自保,当时并无反元打算。


“至正辛卯,兵起潁蔡閒,玉珍一日謂鄉耆老曰:‘元君無道,天下兵起,荼毒吾濟,將亦不免也,為之奈何?’耆老對曰:‘明公平日勇略,人所信畏,集鄉兵,屯青山,量力審時,大則進取,小則自衛,盍策之?’玉珍曰:‘善。’因部署諸鄉豪,因分屯要害,且修柵治城,以有眾十餘萬,眾遂推為屯長。”


由此可见,老马刘农民军最初在大洪山区的兴起,很可能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不过,他的人数、势力、影响可能比明玉珍要小一些,并且各自有各自的山头,明玉珍以今柳林镇的青、白林寨,洛阳镇的白兆山脉、罗山寺,府河镇的现光山等山寨为主要根据地,而老马刘以位于今随县、京山、钟祥交界处的洪山寨等山寨为主要根据地。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两支农民军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斗争道路。


在徐寿辉建都汉阳后,他已经注意到了位于汉东的明玉珍这支势力颇大的队伍,开始邀请明玉珍“入伙”。“會王辰、徐壽輝兵起於蘄越,癸巳冬十一月稱號建都漢陽,遣使招玉珍曰:‘予起兵舉義,期逐元虜,以靖中夏,若歸,共圖大事,甚善;不來,且先加兵。’珍懼,且欲保護鄉里,不得已從焉”。此时徐寿辉邀请了老马刘入伙没有?我个人认为,徐是向老马刘发了“邀请函”的,因为按照当时徐寿辉的前期军事策略,就是大规模地发动汉阳周边有影响的寨主或屯长响应反元。只不过,明玉珍于1352年加入了徐的队伍,而老马刘很可能有留恋家乡的思想,只愿意占山为王,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并没有跟从徐。


很显然,形势的变化很快。这两支队伍已开始不满足于结寨自保:明玉珍为配合徐的军事行动,在应山、随县、钟祥等地捕杀官吏乡绅正式走向反元道路;而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朝官派安陆府(钟祥)知府绰罗被老马刘部所杀,老马刘也与统治当局撕破脸皮。


随后,明玉珍与老马刘开始分道扬镳:明玉珍入湖广进四川,老马刘则开始横扫大洪山区,俨然成了一股势力强大的地方“军阀”。


明玉珍与老马刘有没有如张献忠与李自成式的双雄会?我认为是存在这个可能的。同在大洪山区,双方不可能不知晓对方的存在。


关于老马刘的记载,最早在明史。


洪武元年九月,卫国公邓愈入大洪山寨,取老马刘,克之——《明史》本纪


邓愈为湖广行省平章,洪武元年,大军经略中原,愈帅襄汉兵取南阳,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诸寨。——《明史邓愈传》


地方志书对老马刘的记载很多。


洪武元年七月,卫国公邓愈伐随,元右丞王诚降。九月,入大洪山,取老马刘寨,命白圭为为随州知州。——随州旧《志》引《明史》  洪武元年,吴复破老马刘于大洪山。——《京山志》


案:邓卫国既破老马刘于洪山矣,而此复系之于吴复者,盖当时吴亦同与军事也。


洪武二年秋八月,大将军徐达承制遣杨璟等征唐州。先是,邓愈下唐州,(以宋指挥守之),后(一作寻)唐州兵乱(杀宋指挥),苏家寨(《明通纪》有苏家寨三字,本书无,《大洪山志》转引有)贼将老马刘及南阳等郡县皆相继而起,故有是命。璟至南阳,首谕胁从者,皆散,乃攻唐州,破之。——浙江提学佥事谷应泰编《钦定四库全书明史纪事本末卷八》


案:老马刘之在洪山,尔时甚为剧寇,今山中犹往往传其遗迹,而事之始末未得其详,兹就所见者撮撮录数条,以俟博识。


注:苏家寨三字是打开老马刘历史的钥匙,很重要,苏家寨在河南,还是在大洪山区?无史料记载。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就是老马刘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被刚成立的明朝政府剿灭的。


从上述史料,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老马刘军事势力至少在大洪山区存在了十六年之久。


老马刘在大洪山区活动的范围很广,史称“大洪四十八寨”,实际上所谓“四十八寨”是类似于“蕲黄四十八寨”一样为概数表述,在随州大洪山地区比较有名有狼头寨、王子尖寨、元宝寨、白云寨、花山寨、延褒寨、青龙寨等。


城墙垭可能是老马刘活动的重要据点。


古城墙在山之西麓,地名城墙垭。墙高数尺,长可里许,皆巨石为之,当路为门甚阔。又西至欧家冲及天桥山一带山脊皆有城墙,连络之势殆将百里。或云为兴献园寝而设。明季护卫显陵主客兵至十万人,当时流寇如云,险要之地其有墙垣以为遮卫宜矣。又或以为元末巨寇老马刘所设。未知孰是。(清道光版《大洪山志》卷四营垒)


那么史书上称的破老马刘寨究竟是指哪座山寨?据《明史》记载,老马刘最后被剿灭的地点为洪山寨。


洪山寨应是老马刘的指挥中枢。


据清道光版《大洪山志》卷三山水志记载:


(大洪)山在秦汉前无考,《水经》纪涢水名,始见于逦氏注中。唐宝历时,有沙门善信者结庐于此,颇著灵异,文宗赐号“慈忍”,额其院曰“幽济”,后更加号“灵济”,自是遂为望刹。宋靖康以后,南北交讧,居民多保聚此山。元季为巨寇老马刘所据,明洪武初始讨平之。旧有三重城,基址可寻,败甲遗镞及金银铜铁古钱之属,至今犹时时拾得。而三里峡等处皆叠石为城,由欧家冲抵天桥山,延互几百里焉。


据清道光版《大洪山志》卷四古迹营垒记载:


洪山寨高峻陡峭,顶上平敞,可容万人。有天池水,汲之不竭。宋靖康时,土人保聚于此,冯檝撰《净严和尚塔铭》详载其事。至南宋末,南北交争,此山实为岩疆。考《元史本纪》,世祖令大洪山避兵民还归汉阳,其为居民保聚可知。自后两相攻夺,互侨州治于此。元末为贼将老马刘所据。相传老马刘等连络四十八寨,大洪其一也。洪武元年,邓卫国始平定之。明末为诸寇出入之地,寨之废兴,未详其实。我朝嘉庆元年,白莲教匪滋扰地方,居人保于其上。时元戎恒将军檄佐领迈德率兵来此控御要害久之乃撤营去。


案:《京南道志》于“京山·关梁门”“洪山寨”“大洪寨”分而为二,盖其误也。


有随州本地文史爱好者考证青龙寨为老马刘最后被剿灭地点,缺乏史料支撑,实际上,青龙寨过去因形似腰盆而叫腰盆寨,为清嘉庆年间土人关仕鼎改为现名,并作有记。

今随州大洪山地区还有不少老马刘战斗遗迹,如:败仗垭、碑垭、城墙垭、土地垭、大垭、三里峡、土门、黑虎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