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炎黄文化

烧荒垦田源烈山 ——湖北随州市炎帝神农文化遗址遗迹之二

来源:发布时间:2023-04-12 15:10:51

追溯炎帝神农的缘起,一座神圣的“大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烈山。烈山,相传是炎帝神农“烈山泽”、垦田地、“殖五谷”“种百蔬”的地方,是农耕文化的象征性源头。随州的烈山有两处,一处位于随州市随县厉山镇区之西,来自桐柏山的氵厥  水从它的东麓流过;一处位于随州市随县殷店镇区之东,同样是来自桐柏山的漂水(古称漻水)从它的西麓流过。位于氵厥  水流域的烈山,山势呈南北走向,长岭逶迤,九十九冈次第伸展,如同山岗列队,因而又有列山之称。而且还有厉山、九龙山之称。

《礼记·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礼记·祭法》的这段话作注云:“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烈山氏。”汉代的学者们认为,厉山氏就是炎帝,因为起于厉山,烈山泽垦耕地,所以古称厉山氏或烈山氏。

《汉书·地理志》云:“随,故国;厉乡,故厉国也。”就是说,厉山、烈山是厉国地域,属随国故地。

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厉山,今随之厉乡也。”

古籍的这些记载,信息量丰富,用记、注、志等多种方式“锁定”了“炎帝神农起于厉山(烈山)”这一核心信息,阐明了烈山与炎帝神农兴的因缘关系。

厉山之名,应晚于烈山,因处于古厉国故地而得名。

九龙山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呢?很早很早的时候,烈山一带是古云梦泽的边缘,洪波涌起,白浪滔天,浪头拍打和叩击着大洪山、桐柏山,两山之间是一片汪洋。

盘古开天之后,女娲抟黄土造人之际,也随手捏了许多虫蛇鸟兽。单说那蛇,其德行操守有高下之分,境遇也有天壤之别。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主持考核,择其优者提携登天,行云布雨,称之为龙;逐其劣顽者为蛇虫,布于山崖草丛之间。

蛇们有着一个梦想,试图修炼为龙。云梦泽烈山水域,蛇们经过七七四十九万年的修炼,有九十九条大蛇修成了蟒。九十九条大蟒占据九十九座水下山丘,时常兴风作浪,袭击渔猎生民,危害部落。土地公公多次向天廷报告社情民意,要求惩治恶蟒。

玉皇大帝获知情况后,派出十万天将天兵,从西方昆仑山脉搬取了九十九座山丘,从半空中扔了下去,一座山丘镇压一条蟒蛇,压住了九十九条大蟒,镇住了云梦泽烈山水域的风波。这九十九座山丘从现在的随州城北直到枣阳城南,错罗排列,重重叠叠,即所谓“随枣走廊九十九重山岗”。移山镇蟒之后,玉皇大帝思忖再三,还有些不放心,特命东海龙王敖广把他的九个儿子派到汉东随地,镇守云梦西泽,驻守九十九岗。

东海龙王九子衔命赴任,腾云驾雾至随枣走廊,按低云头观察地形地貌,见氵厥  水西部有一列山岗,郁郁葱葱,如同一条巨大的卧龙,中间隆起九道分支,酷似九条小龙。这山岗后连群山,前抵大泽,水气蒸腾,龙盘虎踞,正所谓龙脉佳地。九位龙子见状好不喜欢,立即按下云头,走进水气玲珑的山林,分驻九条山岗。

九位龙子进驻后,土地公公发布地名公告,氵厥  水西部山岗正式命名九龙山。

许多年以后,有嬌氏之女安登来到了九龙山——她是少典氏迎娶的新媳妇。安登以九龙山为牧羊基地,足迹遍布氵厥  水流域和漂水流域,在两个流域都留下了常羊山的地名,在氵厥  水支流还留下了龙脉河地名,传说安登在那里感龙而孕,怀上了宝宝。

几声响亮的婴啼迎来了九龙山的神农时代,安登夫人在九龙山石室生下了宝宝,少典和安登夫人给宝宝取名叫石年。石,石室出生,纪念意义;年,传说中凶猛的灵兽,可敌豺狼虎豹,以年命名,寄予了父母的厚望。

石年不负厚望,那时的人们主要靠打猎、抓鱼获取食物,来源极不稳定,常常处于饥饿之中,石年自小立志改变这种状况,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发明了稻谷等五谷,他要烧荒垦田,推广五谷。石年烧荒,首先在氵厥  水河谷的九龙山点燃了火把,烧掉荆棘丛,开垦出可种之地。石年烈山泽种五谷,带领所在部落率先走出了饥饿,震动了人世间。人们称九龙山为烈山,称石年部落为烈山部落,尊称石年为神农,九龙山上的石年出生洞成了人们景仰的神农洞。

后来,许多部落与烈山部落发生联系,向烈山部落学习种五谷,结成了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公推神农为共主,共主的首领为“帝”,因神农烈山垦田善用火,又因以烈山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主要活动范围在南方,南方主火,炎炎赤日,人们在“帝”之前加“炎”,这就是“炎帝”,合称炎帝神农。

     烈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物质体量上讲,它并不是大山,而是绝对高程数十米至数百米的低山丘陵地带,已故著名史学家李学勤上世纪九十年代现地走访随州烈山一带后认为,正是烈山这样的二级台地(高出河流的平畈是一级台地)适合先民栖息繁衍,烈山具备炎帝神农时代的人们生存与创造的条件。因此,烈山不是地理上的大山,而是一座文化概念上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