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措并举 随州市探索防范应对极端强降雨
来源:发布时间:2023-04-25 11:51:58
“暴雨橙色预警,分管副市长在岗指挥调度,有防汛任务的部门分管领导到本部门安排防范应对工作;暴雨红色预警,市委书记或市长在岗指挥调度,有防汛任务的部门主要领导到本部门安排防范应对工作......”这是湖北省随州市防范应对极端强降雨作出的新的硬性规定。随县柳林极端强降雨灾害后,随州市认真总结反思,五措并举,多管齐下,围绕极端强降雨防范应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五极意识”筑牢思想堤坝。极端强降雨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灾难性特点,一旦遭受极端强降雨的突然袭击,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和重大财产损失。基于这种认识,随州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极端暴雨天气危害性认识,用极端负责、极值思维、极速响应、极致防范、极严追责的“五极意识”来抓防汛工作,由“常规暴雨洪水灾害应对”转向“超标准暴雨洪水安全防范”,高度警惕每一次天气预警信息,反对经验主义,打破惯性思维,克服侥幸心理,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思想、组织、避险、应急等各项准备工作。
完善机制实现有序应对。随州制定《关于在应对极端天气中进一步强化防汛应急响应机制的通知》,明确规定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蓝、黄、橙、红四个预警级别递次提升领导指挥调度层级,及早介入动员,对可能发生的灾害作出应对部署。镇(街道)、村(社区)现场巡查员接到预警后第一时间巡查现场、临机处置、回告信息,凡是极端天气可能造成灾害,30分钟内向上级防汛指挥部报告。应急响应机制的完善和加强,改变了过去上冷下热、基层责任悬空的局面,将过去“倒金字塔”的责任模式,切换到“金字塔”模式,实现了责任下沉,重心下移,夯实了基层基础。同时,随州把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作为应急响应启动条件之一编入《随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以24小时为时间节点,确定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应急响应的气象预警标准,实现了防范应对工作早警觉、早动员、早准备,把以防为主的防汛理念具体化,掌握防范应对极端天气的主动权。
科技赋能提升预警能力。为全面提升极端强降雨监测预警能力,随州投资300余万元实施乡镇应对极端天气补短板工程项目,与航天宏图联合开研“随州智慧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对全市所有乡镇未来2小时的降雨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并实现6分钟更新一次天气演变实况。乡镇在使用这个系统不仅可以看到本镇降雨实况,而且还可以看到周边乡镇的降雨实况,可以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提前进行预判,并做好相应准备,最大限度的争取防范应对工作的主动权。这个系统的投入使用,补齐了过去乡镇天气监测预警技术上的短板,以及预警信息严重滞后的问题,从技术的层面提升了乡镇暴雨短临预警能力,为基层防范强降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优化力量布局提升救援能力。着眼于“最快应急”,随州市随县投资2500余万元在随南洪山镇、随北万和镇建立了两个应急救援中心,招录了30名专职消防员,形成以随县消防救援大队为主的“一主两翼”的综合应急救援架构。同时,考虑到遭遇极端强降雨的受灾地区往往出现交通中断、电力中断、通信中断,给现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人员搜救造成非常大困扰的情况,随州依托消防救援支队,投资164万元建成应急短波通信骨干网,解决了“断电、断网、断信”情况下应急救援现场各救援队伍之间的通信问题,极大的提升了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投资1000余万元购置一台移动式应急指挥车,可以随时随地与指挥部建立通信联络,提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紧扣人员避险夯实基层基础。随州结合基层治理实际,将每个行政村(社区)划分为若干个防汛网格,全市800多个行政村(社区)共明确了4247名基层防汛网格员,夯实基层防汛岗位职责,保证基层防汛工作事有人做。严格落实市、县、镇、村、组“五级包保”制度,包保名单以正规文件形式印发送至每名包保责任人手中,要求暴雨重大气象信息发布后,市、县(市、区)、镇(街道)分片包保责任人赶赴一线督导基层防汛责任落实。同时,扎实开展人员转移避险准备,对水库堰塘下游、中小河流沿岸等6类有常住人口的防汛风险点进行梳理,“一镇一册”、“一点一表”制定转移避险方案1895份,“一户一张”向受威胁群众发放转移避险“明白卡”6万余份,开展转移避险演练,不断强化基层临灾避险能力。(敖东阳 孔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