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炎黄文化

安登娘娘牧羊处,白羊长卧羊儿山

来源:发布时间:2023-06-20 15:18:14

羊儿山,又名常羊山,位置在随州市随县殷店镇北面约三公里处。相传,这座山是炎帝神农母亲安登牧羊的地方,加之山上草丛中有成片成片的白石头,远看如同一群群卧羊,人们称这山为羊儿山。

炎帝神农的父亲是少典氏之君,就是少典氏部落的首领。那时候,少典氏部落活动在氵厥  水流域和漂水流域这一大片地方,少典君娶了有嬌氏之女安登为妻。部落时代为原始祀会,物质贫乏,人性拙朴,部落首领及夫人不仅要劳作,而且还要做在前面,为众人示范。

安登娘娘未出嫁时,在有嬌氏部落教人牧羊,与少典君结婚后,虽贵为部落首领夫人,仍未放下牧羊鞭,她以烈山为后方基地,四出牧羊,足迹遍布氵厥  水流域和漂水流域,在两个流域的很多山坡都留下了牧羊的踪迹。

所谓常羊山,就是安登常常牧羊的山。父老们说,氵厥  水、漂水两岸的很多山都是常羊山,可以说桐柏山西麓、大洪山东麓处处都是常羊山。

具体地说,氵厥  水左岸、龙脉河以东的一大片丘岭,就是当年安登常年牧羊的大牧场,人称常羊山。这片山岭,坡岗连绵起伏,坡度平缓,草场面积大,而且其间还有小溪、河流、池塘,水草丰茂,羊群有草吃,有水喝,生存适宜。到了近当代,几经演变,这片曾经的牧场,人们并非称为常羊山,而是称为太山。太山,即大山;是说面积大,名气大,承载的文化份量重。

安登的羊群很大,有九九八千一百只羊,羊群移动时,远远望去如白云漫卷。为了确保羊儿进食草量的充足,安登带着羊群从氵厥  水流域到漂水流域,不断地转场。

转到漂水河谷后,漂水左岸的羊儿山距漂水神农洞府大约五六里地,是一座不太高但缓坡很大的山岭。山上树少草多,绿草如茵,溪流淙淙,是又一处天然牧场。羊儿有草吃,有水喝,吃饱了喝足了,就在山坡上撒欢。

漂水羊儿山的草长得深,初到此处时,羊群有些躁动。安登仔细观察,发觉是草深了影响羊儿啃咬,羊儿要把尖嘴巴伸进草丛才能咬到草茎,而嘴巴下伸后草梢又会扎扰羊儿的眼睛,以致羊儿不能轻松自如地吃到青草。

安登发现问题后,掏出了一直随身带的桃木梳,这桃木梳是安登的一件宝贝,紧急时安登呼唤“木梳——木梳——”这桃木梳便金光四射,十分眩目,豺狼虎豹、妖魔鬼怪见而畏之,避而远之。安登长发齐身,每天用这桃木梳梳三下,便顺柔垂身,美如瀑布。当下为了羊儿吃草方便,安登拿出木梳,向东南西北四方各梳了三下,厚密的草丛便起了波浪,有波有浪,草茎侧顺,羊儿一偏头就能啃断几根草,吃起来就方便多了。安登细心照料,羊儿们可高兴了,食草饮泉,欢蹦乱跳。

炎帝神农小时候名字叫石年,炎帝之称、神农之称,那是后来“殖五谷”、“尝百草”、成就伟大事业之后的事情,而且是大众给“评定”的称呼。且说石年长大了,成了小伙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他没有跟母亲一起去牧羊,而是迷上了耕种,他要烧荒垦田,推广五谷。石年烧荒,首先在氵厥  水河谷的九龙山点燃了火把,烧掉荆棘丛,开垦出可种之地。这之后,人们称九龙山为烈山,称石年部落为烈山部落。石年烧山与大规模的牧羊之间存在冲突,母亲安登支持儿子的事业,不再大规模地发展羊群,转而开始圈养猪、羊,还有鸡、鸭。培育出了家畜家禽。

若干年后,母亲安登走完了人生历程,撒手人寰。常羊山上的羊群闻讯哀恸不已,热血凝结,化为一个个白石头,如蹲如伏,葡伏在常羊山上——至今仍在那里。因此,人们称这山为羊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