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专栏 | 炎帝神农是“人身牛首”吗——炎帝神农系列故事之七

来源:中国网发布时间:2023-09-08 17:56:25

传说中的炎帝神农“人身牛首”,这让人有些迷惑不解。炎帝神农是人不是神,更不是怪物,好好的华夏人文始祖,为什么说是“人身牛首”呢?


原来,这里面有个缘故。


古时候,炎帝神农氏族善于驯化野兽,母亲安登驯羊,把爱动的野羊驯成了“小羊儿乖乖”。炎帝神农从小就帮母亲驯羊,后来又驯猪、驯鸡、驯鸭、驯狗,这些小动物达到了可以圈养、放养的驯服性。驯,就是驯化,去掉野生动物的野性,培养人与动物间的相互理解、互动,培养动物听从驱使的悟性。


驯化了小动物,还想驯化较大动物。炎帝神农喜欢观察动物,较大动物中,他盯上了牛。他觉得牛块头大,力气大,很凶猛,那一对顶在头上的角如同两把宝剑,护卫自己,威胁对手,十分威风。而且牛食草不食肉,不具主动攻击性,性子慢,有忠厚老实的一面,是可以驯化的。


当时,炎帝神农已开始种庄稼,推广农耕。种庄稼必须翻耕土地,炎帝神农造出犁后,刚起始用人拉犁,三四个小伙子才能拉动犁,拉得汗流浃背,累得吭哧吭哧,工效也不十分高。炎帝神农看上了野牛的力气大、性子慢、憨厚老实,便琢磨着驯牛拉犁,让牛帮人干活儿。


十几岁时,炎帝神农便开始驯牛,捉住小野牛后,从小圈养,去它的野性。后来,又抓住了牛鼻子,在两个牛鼻孔之间的间隔软组织上穿上一个“木转”,便完全制服了牛。


接着,炎帝神农设计、制作了“额头”“牵绳”,这是牛拉犁的装备。“额头”“牵绳”既是把牛套在犁上的枷框,也是便于牛使劲的支架。炎帝神农让人牵来了一头已经驯化的牛,大家七手八脚,给牛肩套上额头,在额头与犁之间拴牢左右牵绳,然后拍了拍牛屁股,要它往前走。


牛不高兴,也不习惯,这是干什么呀?套上额头后,它觉得很不自在,乱蹦乱跳了一阵,试图甩掉套在身上的枷套。再说的话,从技术角度上讲,它也闹不清人们要它干什么,怎么干。


炎帝神农理解牛的难处,他自己掌着犁把,让赤松子和瑶姬在前面牵牛鼻子,引着牛前行,帮它熟悉农艺,拐弯,再前行,再拐弯,在地里来来回回,拉着地犁,犁开土层,翻起的土形成了一条条的波浪线。


赤松子是雨师,行云布雨,雷鸣电闪,瞬息之变。牵牛鼻子的活计他有点干不来,嫌牛走得慢,他从地边折了枝条,去抽打牛,谁知这一打,牛不干了,“哞哞”叫着,甩头踢腿要罢工。瑶姬赶紧抚摸牛头,轻声安慰。炎帝神农停下犁,拍着牛背抚慰道:“你拉犁是帮助我们,我们应该谢你,怎么能打你呢!”他让赤松子、瑶姬到地边休息,喊来一个性格温和的老农接着牵牛鼻子。


老农耐心地牵了两天牛鼻子,这牛就会自个儿往前,拐弯,再往前,熟悉这技术活了。


牛拉犁,一牛抵数人,而且速度比人快。因为人拉不动,难免走走停停,而牛是埋头苦干,匀速前进。俗言道,走路不怕慢,只怕站。牛拉犁、拉耙、拉车,帮人做很多事情,在农耕时代,牛成了人最好的动物朋友。牛拉犁成功后,四乡八里的人们争相驯牛,让牛当帮手。


炎帝神农带领部落的人们兴农耕,力大而憨厚的牛成了好伙伴、好帮手、好朋友,部落议事会确定:牛是部落的标志,部落的村头、墙壁都画着牛头,旗帜上也画着牛头,渐渐地部落人们的头顶也出现了“牛角”。人们头顶两只对称的“牛角”,有的是头发造型,有的是由树枝和树叶扎成的帽子,部落首长如炎帝神农等人的头饰倒是用上了真牛角。牛是炎帝神农部落的崇拜物,牛角、牛头造型是炎帝神农部落的标志,后世认为牛是炎帝神农部落的图腾,人们在描述炎帝神农的形象时,把炎帝神农的头饰与炎帝神农的头部生理特征等同起来,这就有了炎帝神农“人身牛首”的传说。


牛吃的是草,干的是重活累活,人们对牛常怀感激之心,自古以来,在湖北随州人们爱护牛,善待牛,农民赶牛耕田耙地,手里虽握着鞭子,却只是口中吆喝,并不忍心抽下去。牛,在农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如今,劳碌了数千年的耕牛正在逐步隐退。大显身手的拖拉机,被呼为“铁牛”。总之,农人离不开牛。

 

(本故事流传于湖北、湖南地区,刘永国整理。刘永国系高级编辑,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随州日报原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