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神韵随州

炎黄文化专栏 | 刘永国:炎帝神农部落为什么又叫烈山部落?——炎帝神农故事之五

来源:中国网发布时间:2023-10-12 09:14:03

炎帝神农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烈山部落的人们主要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子充饥,饿肚子是常有的事。猎获物、采集物丰富时,就放开肚皮吃,饱撑几天;打不到野兽、捕不到鱼,或是雨天、雪天就要挨饿。

渐渐地,烈山一带,一直到大洪山、桐柏山一带的野兽慢慢地变少了,而部落的人口却慢慢地变多了,食物紧缺成了一个威胁生存的严重问题。周围的其它部落,也相继出现了食物危机。为了捍卫本部落打猎、捕鱼、采摘的地域,部落的男人们还经常要拿起棍棒、举起火把驱赶“入侵者”。这是械斗,也是部落间最早的“战争”。

炎帝神农发明了弓箭,短期内提高了狩猎的收效,几年以后周围的野兽供不应求了,食物危机就更紧迫了。

这时,烈山部落的食物结构已发生了一些变化,野兽不够吃了,人们就更多的专注于采摘,采摘树木的果实、甚至一些植物的种子,尝试着充饥、果腹。炎帝神农和青年伙伴们通过尝试,已发现和肯定了一批产自山野的“安全食品”,如野核桃、野樱桃、野李子、山杏、山桃、山枣等,还有野稻、野瓜和一批叫不出名字的草籽儿。食用的过程和效果表明,相当多的野果子、野瓜、野稻无毒无害,可以食用,吃了也还管用。

但是这些野生树木、植物生长分散,其果实产量有限,没法让人填满肚腹,炎帝神农思来想去,提出了成片栽培的设想。有一种野稻,去了壳,有白米,这白米比狗尾巴草草籽强多了,粒比狗尾巴草草籽大,煮了吃,很能饱肚腹,口感也不错,炎帝神农很想成片成片地种植这宝贝。

伙伴们犯难了:“到处都是草丛、荆棘丛,哪儿有一片片栽树栽草的地方呢?”炎帝神农想起烈山上有一片没有荆棘丛的山坡,那是雷击引起的山火烧出的一片地方,新长出的小树小草又胖又壮。于是炎帝神农提出“放火烧山”,烧出可以用于种植、栽培的土地。

听说要“放火烧山”,部落里有人不赞成,他们担心烧掉荆棘丛的同时也烧掉了里面的山杏、野稻。

炎帝神农请部落的长者、有见解者一起商议,让大家说心里话,并且反复地阐述自己的设想:烧掉密不透风的荆棘丛、人都钻不进去的草丛,然后用耒耜、牛拉犁开垦土地,成片地栽培能结果、结籽、结瓜的树木、植物,为部落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培植食用之物。他说,放火之前,先把能结果、结籽、结瓜的树木、植物挖出来,临时放到火烧不到的地方,待烧荒垦地之后,按计划移栽。

争论来,讨论去,大家接受了炎帝神农的设想。

部落的人们统一认识后,炎帝神农选好无风的晴天,让伙伴们举着火把点燃了烈山上下的草丛、荆棘丛,熊熊大火从河两岸烧向烈山东面,然后又烧到西面,大火烧了九九八十一个时辰,烧掉了氵厥  水、漂水(古称赐水)两岸的千年野草、万年蛮荒,大火照亮了淮河以南、汉水以东的天地。大火过后,留下了一堆堆黑褐色的灰烬,是栽培结果、结籽、结瓜树木、植物的上好肥料。

炎帝神农的这把火,烧掉了蛮荒,也烧酥了土地,他带领伙伴翻土,平整,开垦出一片片平展展的地块,这些地块似乎是一个个不规则方块的拼合,后人把它叫做“田”,灌水种稻的叫“水田”,不能灌水的叫“旱田”、“坡地”,烧过的山,叫做烈山。

烈山垦田后,炎帝神农带领部落的人们开始了栽培活动,坡地栽山杏野李之类的果树,水田栽种野稻,然后对野稻优化、提纯,对山果进行嫁接、经过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的努力,野稻成了后世人熟悉的稻谷,野山果变成了房前屋后的果林,野菜野瓜变成了人们日常食用的瓜果,中华先民有了赖以生存的食物谱系。炎帝神农部落与烈山紧密相关,所以人们又称炎帝神农部落为烈山部落。

 

(刘永国:高级编辑,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随州日报原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