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与二十四节气——炎帝神农系列故事之十
来源:中国网发布时间:2023-11-30 19:04:41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气象常识,更是农事活动的参照标杆。二十四节气是怎样产生的?传说是炎帝神农兴农耕,在农耕活动中总结出来的。
那时候,炎帝神农教民耕种,教的范围越来越大,学耕种的人越来越多,遇到的难处也很多,需要一个个地解答。譬如说,很多部落的人会问到什么庄稼什么季节下种、什么时候收割。这些问题拿到当今好回答啊,春种秋收呗!可那时候还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说法,更没有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春夏秋冬四季还有待在农事活动中观察、思考,总结产生。
炎帝神农爱动脑筋,他首先是观察庄稼的生长过程,下种、发芽、成长、开花、结实(籽),同时注意到庄稼与草木的相似性,草木发新芽的时候正是大多数庄稼下种发芽的时候,草木旺盛的时候正是稻禾发蔸、扬花的时候,草木叶子变黄的时候正是稻谷一天天变黄(成熟)的时候,这是庄稼和草木生长、荣枯的过程。
另一方面,炎帝神农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太阳与冷热气候、庄稼生长、草木枯荣的关系,一观察二思考三与老农拉家常,一来二去,总结出了庄稼、草木的生长周期,也总结出了这种周期与太阳和气候的对应关系,依据庄稼、草木的生长周期及其与太阳和气候的对应关系,炎帝神农设立了春夏秋冬四季。
春季,太阳东起,大地回暖,草木转绿,百花争妍,稻谷该下种了,炎帝神农派人四乡吆喝“撒谷啦,撒谷啦!”布谷鸟也飞来助阵,协助炎帝神农催种:“布谷——布谷——”,凡有村落、人群的地方,它都去叫。
夏季,太阳当头照,南风火辣辣的,河水涨了一次又一次,草木葱郁,嘉禾茁壮,稻花香千村,玉米高粱长成了大森林,林子里有人出出进进,嘻嘻闹闹。
秋季,太阳偏西南,炙热变温暖,原野由绿转黄,露珠晶莹,玉米熟了,高粱红了,沉甸甸的稻穗、黄澄澄的果实,农人古铜色的脸上淌着汗水,挂满微笑。
冬季,太阳又偏又远,北风卷着白雪,笼罩了天和地,滴水成冰,烧木为炭,粮食在土仓里,野兽在林子里,人们猫在火塘边或是奔跑在林子里,这个季节最重要的事情是远古的“蜡祭”和后来的“过年”,庆祝一个生长周期的丰收,送走冰雪与寒冷,迎来一个新的播种季节、新的春江水暖。
炎帝神农定四季后,方便了农人掌握农时,也理顺了农耕部落的生活秩序。但炎帝神农感觉到,仅有四季还不够,还需细化,于是他继续琢磨,试着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那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这样就又增加了4个节气,称作“四季八节”。
再以后,后世的人们在农事活动中继续观察、思考、总结,对农事精细化管理,在炎帝神农四季八节基础上对节气设置进行发展与完善,四季八节发展为二十四节气。
(本文流传于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架林区,刘永国搜集整理,作者系随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随州日报原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