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神韵随州

文化评论|新春话拜年

来源:中国网发布时间:2024-02-08 19:53:09


 春节期间,有许多民俗活动具有浓郁的文化味。吃年饭、贴春联、迎日出、舞龙舞狮有文化味,相互拜年、恭贺新春,也很有文化味。

有年,才有春节;有年和春节,就有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动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闲逛,有时还吃人。人们燃放爆竹驱赶怪兽,这是鞭炮的起源。燃放爆竹后,人门把肉食放在家门外,让“年”享用,然后关上大门守岁。初一早上,人们开门相互探望,作揖道喜,互相祝贺平安无恙。传说这是拜年的缘起。

贺岁拜年,古籍历有记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是子孙给长辈拜年。《后汉书·吴良传》记载:“(良)初为郡吏,岁旦与掾吏入贺(太守)门下 。”这是官吏们的拜年。

唐宋明清,直至民国,乃至当今,拜年已相沿成习。春节期间,人们走亲探友相互拜年、探望,祝福新年,成为必不可少的、有一定规程的习俗。

拜年的日程,民间有不成文的规程。以荆楚地带民俗为例,家中的青年人,初一晨起,先从自家拜起,即拜父母和爷爷奶奶。旧时拜年,是要磕头的,新社会不兴这个了,喊一声父母爷娘,口称“拜年”“新年好”,也就是拜年。然后,按程序逐日完成功课,基本上是初一拜本家,即本族的叔叔、伯伯,初二拜舅父,初三拜姑父,初四五灵活安排。最近二三十年拜年的日程安排有了不约而同的变化,变成了初二拜岳父岳母,舅父、舅母和姑父、姑母往后顺延。

拜年是很隆重的民间交往,老辈人说,过新年,穿新衣。拜年,自然是要穿上新衣服。现在,天天穿的是新衣服,衣服的新旧不是问题,但穿戴整洁还是要讲的。

拜年带不带礼物呢?近二三十年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主张带礼品,讲礼数;有人主张你不带来我不带去,互相空手去来,图个轻松利爽。这个事情或许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平辈人、朋友间可空手去来,上岳父母家、舅父、姑父家拜年,给长辈带点适当的礼物,还是应该的。

明·拜年送名片(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拜年,可以说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辞旧岁,迎新年,家人团聚,亲友互访,回顾总结,展望未来。

有些年轻人吐槽:拜年耗时、忙累。其实近现代的拜年,已经有了许多革新。电话、电报诞生以前,士大夫和文化人已发明了“名刺”,跑不过来时,也可派人送达名刺拜年。电话、电报、网络、微信诞生后,有了礼仪电报拜年 、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微信拜年等新的拜年方式。还有一种更高效的拜年方式,即团拜。团拜本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发起的春节联谊活动,近年有引进家族亲友间的趋势,有些家庭把至亲邀集一堂,宴请、叙谈,一并互拜贺年。不过,团拜是团拜,有些骨肉至亲、特别是年迈的至亲,也还得上门拜望,方称熨帖得当。

(作者刘永国,系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随州日报原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