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给中国光谷带来了一份“太空礼物”——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投票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121547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烽火通信星”。这是我省范围内首次有了小行星命名。
天文台专家在中国信科集团宣读并颁授了“烽火通信星”国际命名公报、命名证书及运行轨道图。《小行星命名证书》显示,“烽火通信星”轨道半长径为1.9809237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 0.0742541,近日点角距263.58179度,轨道倾角22.134694度,绕日运行周期2.79年,星等为16.4等。
星等是天文学上衡量天体光度的量,星等值越小,星星越亮;星等值越大,光则越暗。例如太阳的星等为-26.7等,满月的亮度是-12.6等,金星最亮时可达-4.4等。
据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早期小行星的命名多选取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后来绝大多数小行星的命名成为对特定人物、地点、组织或事件的纪念。
我国共有100多颗由杰出人物、中国地名和著名单位命名的小行星。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周光召、钱学森,北京星、希望工程星、中国科学院星等。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一项殊荣。
光谷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40多年前,在武汉邮科院,赵梓森院士带队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光纤。中国信科旗下烽火通信的“烽火”二字,正是为纪念数千年前我国最早的通信方式——烽火狼烟。
时至今日,烽火通信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通信设备与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信科集团总经理鲁国庆感慨,这颗小行星,既是对烽火这一古老通信方式的致敬,也时时在苍穹中启迪中国光通信工作者,埋头创新,仰望星空。(李墨、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