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校区效果图。

5月19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位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部的新校区,38栋单体建筑已全面建成,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校区总建筑面积57.3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亿元,投入使用后,将迎来学生9500人、教师1000人,新入驻5个学院、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及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成为全新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前沿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产业技术研发基地。该校校长王焰新介绍,建设新校区不是过去通常意义上的规模扩张,是学校破解办学资源短缺困境、优化学科发展格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聚合优质办学资源助推综合改革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新校区的功能布局包括公共资源共享区、院系科研区、生活及后勤服务区。图书馆位居整个校园的核心部位,也是整个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将创建国家优质图书馆。公共教学楼与图书馆之间设置了两座桥跨越“地大湖”,确保学生上下课安全便捷。两桥连通南北,象征学校1970年代从北京南迁办学和南迁后在新校区的二次创业历史。此外,大学生活动中心也是主要建筑之一,楼体造型现代,借鉴山石自由多变的形体与层叠堆积的方式,建筑特点与学校专业特色吻合。大学生活动中心共三层,包括服务大厅、多功能报告厅、学生活动室以及室外露天小剧场等。其中,1000座位的多功能报告厅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兼具剧院功能,其灯光、音响等均是按照专业效果配置,令人期待。新校区内,设有8栋科教楼,分别是计算机学院、环境学院、材料与化学学院、校医院及气象实验楼、经济管理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即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楼内)。按照规划,学生宿舍与食堂均在新校区南侧,有3三个食堂,5栋学生宿舍楼。运动区内有体育馆(含游泳馆)、运动场及多个篮排球场、网球场等。

据介绍,2019年9月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材料与化学学院、环境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4个学院,将全部搬去新校区,根据建设进度,该校经管学院最晚也会在2019年年底或者2020年上半年顺利搬入新校区。新校区距离鲁磨路校区有27公里,交通较为便利。目前新校区周边有多辆公交线路,地铁11号线也已于2018年10月份开通,从11号线未来三路站下车后,可乘坐公交车直达新校区。同时,市政交通线路仍在完善之中,后期两校区的通行也会更加便利。

新校区与主校区相距较远,学校如何加强两校区间的联系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介绍,新校区内许多景观、建筑保留了主校区的特色文化元素与精神标识,是地大特色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虽然地理位置不再临近,但新校区仍将以地大精神的优良基因作为文化底色。迁往新校区的学院、科研平台是地球系统科学学科生态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构成力量,依然与主校区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学脉联系;就像公选课老师会同时兼具新老校区的教学任务一样,两个校区之间也将保持着十分密切的人员交流,学校也会安排通勤车帮助老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新校区会与主校区同样按照大学生管理条例进行统一管理,学校会安排通勤车辆方便大学生们在两个校区之间往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校区,位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国家确定的四家“未来科技城”之一,近年来,园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较快,在光纤激光器、激光器芯片、光纤及特种光纤、新能源动力电池、存储器芯片等领域已具有一定优势,并集聚了光电工研院、新能源研究院、资环工研院等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华为武研所、海思光电子高锟实验室等多家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