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汉江武汉段的老旧码头历史上曾经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随着城市发展,老旧码头原有的功能逐渐丧失,存在岸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分布散乱等问题,特别是污水直排、噪声污染尤为突出,对长江汉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损害。

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是长江大保护、塑造武汉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

2018年12月15日,武汉市部署港口码头岸线资源的优化调整工作。2019年2月20日,武昌区率先拆除武汉港务集团汉口港埠分公司武北码头。随后,港发集团旗下的新港投集团、武港集团共拆除15座核心区码头。

4月10日,王家巷轮渡码头的百年历史落下帷幕,随后一批轮渡码头相继停运、退出。“轮渡航线退出历史舞台,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应该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在最后一班王家巷轮渡上,有乘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公务码头的优化调整,得到中央在汉单位的大力支持,交通运输部长江海事局、中铁大桥局、武汉理工大学、长航集团等都主动搬迁旗下的码头。

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启动美化亮化工作,对调整后的港口码头进行美化亮化,打造城市建筑物、江滩、码头、岸线相互协调的“滨江都市画廊”立体景观,形成洁净优美的长江、汉江核心区景观带。

据透露,全市正在制订新的两江四岸江滩规划,到“十三五”末,江滩公园总长度达到102公里,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江滩公园。

相关报道>>

铁腕治水对症下药

为每一个湖泊制定详细“身份证”

今年3月,武汉发布2018年度《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武汉市水环境状况》《武汉市水土保持公报》显示:2018年武汉市湖泊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与2017年同期监测相比,鲩子湖、竹叶海、斧头湖、野湖、柴泊湖等36个湖泊水质好转,黄家湖、青菱湖、沉湖、任凯湖、柴泊湖等湖泊消除劣Ⅴ类。

在武汉保护湖泊的顶层设计中,法规建设和划定“三线一路”是最大的亮点,让护湖有法可循,让护湖行动有的放矢。

在此基础上,去年《武汉市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全新出炉。全市166座湖泊未来20年的保护发展之路就此明确。武汉市将为每一个湖泊制定出详细的“身份证”。今后无论湖泊作何用途、边界如何界定,都必须按照“身份证”的规定来。

河湖长制是治水的保障机制,武汉强化铁腕治水,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河湖长制落地见效。目前,166座湖泊中,水质最佳的牛山湖已达到Ⅱ类标准。它的治理是武汉湖泊治理中的一大样本,也成为我市河湖长制工作全面深入推进的典范。

2016年之前,牛山湖是一家大型渔场。2016年7月,人工堤爆破,牛山湖重回梁子湖怀抱。

每个月,牛山湖都会迎来水质监测和通报。数据河湖长无人机也会对牛山湖现状问题及入湖沟渠、排口进行拍摄。由街道组织上岸渔民成立的湖泊管理队伍,打通了河湖长制管护责任的“最后一公里”。如今,牛山湖沉睡于水底的“水下草场”开始恢复,水质持续向好。

我市还不断以新技术、大项目为依托,全力打好碧水攻坚战。目前,国内首条最长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大东湖深隧建设全面推进。

“深隧工程具有国内最长、施工工艺最全、华中地区盾构施工条件最复杂、武汉地区盾构施工竖井最深等特点。整个隧道相当于一条‘特种地铁’,可将污水直接输送到处理厂集中处理,将开创全国污水深隧处理先河。”项目建设方中建三局负责人表示,作为武汉市“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创新实践,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既是“四水共治”重点工程,也是东湖水环境保护的核心工程。深隧完工后将使武昌片区现有3座污水处理厂和在建的北湖污水处理厂“四厂合一”。

5月份,大东湖污水传输系统工程的一条支线工程开建,可将落步嘴预处理站收集并预处理后的污水输送至主隧,汇流至北湖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长江。

黑臭水体治理是碧水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巡司河上起武泰闸,下至青菱河,全长9.2公里,是武昌南部地区重要的排水通道,周边人口密集。巡司河的治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去年,随着巡司河青菱河段完成渠道整治工作,巡司河实现全线通水。

目前,为标本兼治重构生态系统,巡司河迎来新一轮“刮骨疗伤”——《巡司河水环境综合提升规划方案》提出,计划恢复巡司河原有河道(解放闸至武泰闸段箱涵改明渠),连通长江,新建泵站,提升区域防汛防涝能力,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暴雨;优化完善巡司河汇水区域污水管网,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根本性消除水体黑臭问题;通过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等手段,恢复水体生态廊道功能,构建水清岸绿的人居环境;遵循生态发展规律,推进巡司河流域城区改造,全面提升设施服务水平,打造古城新韵生态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