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预制场

沉管预制现场

我国沉管隧道使用的橡胶止水带将不再依赖外国进口。5月29日,中交二航局传出喜讯:经过2年试验,我国企业打破国际垄断,自主研发出高性能止水带,并将率先在襄阳汉江沉管隧道上使用。

港珠澳大桥沉管施工中的钢筋笼绑扎环节

沉管隧道是一种新型的过江(河、海)通道,与传统的盾构隧道不同,它将一节节预制好的方形沉管(类似集装箱)放入水底进行拼接,形成一条通道。止水带用于粘接沉管之间的缝隙,防止沉管漏水,是建造沉管隧道的核心技术之一。

2012年8月5日,港珠澳大桥浇筑第一个沉管管段。

2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襄阳东西轴线鱼梁洲段(沉管隧道)施工现场看到,沉管预制场像一个大型体育馆,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相当于1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四周坡面上随处可见泄水孔,底部摆满了机械设备,工人们正在加紧预制沉管。

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模板整体景象

襄阳东西轴线是樊城至东津高铁站的快速通道,两跨汉江穿越鱼梁洲。中交二航局负责施工的鱼梁洲段全长5.4公里,将在汉江建设2条双向6车道的沉管隧道,共使用10节沉管。这是华中地区也是汉江上首次建设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顺利吊装

“每节沉管长120.5米,宽31.2米,高9.2米,重3万吨。”中交二航局鱼梁洲段项目部总工孙晓伟介绍,沉管完成预制后,可以像船一样半浮在水面,然后被拖至江上沉入指定的江底位置,精确拼接后形成一条可通行的完整隧道。

港珠澳大桥沉管对接

据介绍,拼接后的两节沉管之间有1米多的缝隙,抽完管内的水后,两节沉管会在止水带的张拉下自动“合龙”,确保滴水不漏。如果止水带质量不达标,整个隧道就会报废。

港珠澳大桥制作完成的沉管

沉管隧道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目前只有荷兰、日本等少数欧美发达国家掌握止水带生产技术,我国目前已建、在建的近20条沉管隧道全部采购国外产品。

港珠澳大桥制作完成的沉管

“中交集团联手中国中车集团旗下的株洲时代新材料公司,经过两年试验成功打破了国际垄断。”中交二航局相关人士介绍,该产品先是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沉管隧道时试验一年多。去年3月,襄阳汉江沉管隧道开工后,又在株洲进行了8个多月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止水带所有性能全部达到欧洲标准,部分指标甚至超过欧洲标准。

港珠澳大桥制作完成的沉管

“价格比国外便宜一半。”孙晓伟表示,襄阳汉江沉管隧道需要使用1000余米止水带,如果从荷兰采购至少需要2000多万元,实现国产后仅需千余万元。

【延伸阅读】沉管隧道,渐行渐近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雷闯

长期以来,沉管隧道对很多人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人们发现,这种新型的隧道既美观又实用。

其实,沉管隧道在国际上已有70多年历史,主要修建在荷兰、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其中知名的沉管隧道有欧洲厄勒海峡隧道、日本衣浦巷隧道等。此前,我国广东、上海等地虽然修建了部分沉管隧道,但里程都很短,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之前,我国沉管隧道总里程仅约4公里。

“技术是限制沉管隧道在中国推广的重要原因。”曾参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中交二航局技术人员张洪介绍,发达国家长期垄断沉管建设技术,向中国企业开出天价,导致建设成本昂贵。

一个经典的故事是,在修建港珠澳大桥长6.7公里的沉管隧道时,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考察了韩国釜山沉管隧道后决定与国际最顶尖的公司合作。找到荷兰一家最好的公司时,对方开出了约15亿元的技术咨询费。

面对漫天要价,林鸣选择了带领中国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经过4年艰辛,终于攻克了核心技术,成功建成了沉管隧道。

“从港珠澳大桥开始,中国开始全面掌握沉管隧道技术,大步迈向世界前列。”孙晓伟表示,与港珠澳大桥单节沉管分段制作相比,襄阳沉管隧道将实现单节沉管整体制作,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为沉管隧道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桥梁、盾构隧道相比,沉管隧道的劣势是成本高,造价是桥梁的2倍、盾构隧道的1.5倍;优势是占地少、水中施工量小、更环保,如长江里的盾构隧道入口约长1公里,而沉管隧道只有300米,建设拆迁量小得多。

过去,受财力的限制,大部分地方选择成本低的桥梁或盾构隧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理念的深入,拆迁难度日益加大,环境约束越来越多,沉管隧道显现出越来越高的应用价值。

起初,襄阳东西轴线跨汉江通道也准备建桥,但为了保护鱼梁洲生态区,襄阳市放弃了建桥方案,选择了建沉管隧道。

相关交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跨海、跨江、跨河的建设需求巨大,随着沉管技术国产化,建设成本逐步降低,越来越多的城市会结合环境、美观等综合因素建设沉管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