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屈原广场近万人包粽子盛况。周星亮摄

8分钟挑战“最多人一起包粽子”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见习记者徐丽花摄

青翠粽叶卷好,放入洁白糯米,放入红枣包粽,这是秭归常见的清水粽包法。见习记者徐丽花摄

参赛者展示8分钟包好的粽子。乔能淼摄

吉尼斯全球副总裁马克先生颁发证书,湖北子归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尚朝上台接受证书。乔能淼摄

秭归民歌表演,集地方特色和流行元素于一体。见习记者徐丽花摄

歌舞喜迎四方宾客来。见习记者徐丽花摄

歌舞演绎端午习俗,传承文化遗产。见习记者徐丽花摄

6月3日上午,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内,近万名群众聚集于屈原广场,在大坝平湖之畔挑战“最多人一起包粽子”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上午8:26,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宣布挑战开始,9478名选手在190位现场监督人员的见证下,开启了8分钟挑战之旅。

“绿叶素荣……青黄杂糅……”屈原名篇《橘颂》中的词,就是对包粽现场形象的描述。参与挑战的选手们统一身着绿色丅恤、头戴橙色帽子,将秭归特产——脐橙的色彩元素穿在身上,手中青绿的粽叶、纯白的糯米,鲜红的大枣,卷叶、放米、包紧、扎线,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现场挑战者年龄最大的70余岁,最小的年仅5岁。

“洁白的糯米,象征屈原刚直不阿的品行;一颗红枣,象征屈原爱国爱民的一颗红心;有棱有角的外形,是屈原棱角分明的个性。”带着学生来参加挑战活动的秭归县第一实验中学教师吴玉萍一边包着粽子一边为学生讲解秭归端午粽中的屈原文化,包粽子挑战赛场成了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课堂。

本次集体包粽子活动共使用4000斤糯米、40000片粽叶、1200斤橙酱,成功包好16400多个系着五彩丝线,独具风情与风味的“脐橙粽”。

粽子是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符号之一,因纪念屈原而兴的端午习俗在秭归流传至今己有近2000年历史。诗人陆游作品《归州重五》中“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描述了南宋时期秭归端午节盛况。包粽子、戴香包、挂艾蒿、划龙舟等流传千年的端午习俗如今已成为全国人民喜迎端午的共同方式,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早已飞出国门,走向世界。本次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活动是传统端午习俗的延续和创新,意在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释放文化活力,壮大文化产业。”秭归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勇介绍,每年许多中外游客涌向秭归,在这里了解屈原文化,体验端午习俗。

秭归县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入选“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包粽子等端午习俗成为主要研学课程。秭归屈姑公司开发的“我哥回·感恩粽”“香草美人”系列脐橙粽产品,将屈原文化、端午文化与柑橘文化融合,成功打入国内国际市场,用文化创意提升了产品内涵和价值。

秭归县委书记卢辉说:“端午文化在秭归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端午习俗己成为人民爱国情感的集体表达。秭归县委、县政府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文化传承的平台,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延续文化根脉,留住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