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在湖北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为抢救两名落水少年,10多名长江大学的大学生跳进湍急的长江中,孩子得救了,其中3名大学生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为大学生奋不顾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些学生的行为“不明 

智”,“不值得”。这个“不值得”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救了两人,牺牲三人”,“数目上不值”;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为国家建设努力学习的时刻,却为两个孩子牺牲生命,“质量上不值”。而认为“不明智”的人则说,一些学生明知不善游泳还坚持救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大学生英勇救人的事迹并不鲜见。2007年3月,同样是长江大学,2003级学生赵传宇在长江荆江段救起一名失足落水的老奶奶。随着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给青少年带来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当一些人感叹青少年面对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时,我们的青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新一代大学生的优秀品格,显示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上对于生命价值的讨论也不新鲜。上世纪8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大学生张华为救助落入深池的清洁工牺牲生命的故事在社会上就曾引起过激烈争论。到底清洁工的生命重要,还是大学生的生命重要?孟子曾经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为人的责任。在死亡面前,这些大学生临危不惧,他们正是用“生”书写出巨大的“义”。大学生带给社会的贡献无疑更大,但在生命面前,讨论哪个生命更加可贵是荒谬的。他们的舍生,正反映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更反映出他们品质的高贵! 

海明威在《钟为谁鸣》的扉页这样写,“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击,欧洲就会失去一角。”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才连接起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没有谁的生命是孰轻孰重。“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就是“兰”,就是“松”。他们是当代的雷锋,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