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加成、耗材昂贵,曾被认为是“看病贵”原因之一,多年来饱受诟病,新一轮深化医改把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作为重点“下刀”。武汉经过10年医改,创新采购模式,平稳推进改革,药品、耗材大幅降价,“看病贵”得到缓解。

药品零加成遏制费用增势

医药分开是医改中的“硬骨头”。多年来,“以药养医”一直被认为是医疗行业的一大顽疾。

2015年,武汉成为国家第三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取消药品加成拉开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序幕。

以武汉地区5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近三年的医疗、物价服务数据为基础,武汉开启价格调整测算,经过专家论证,征求了省物价局、省卫生健康委,武汉市人大、市政协、两代表一委员、患者等多方意见后,评估社会风险,多次完善调整方案。

2016年2月,该市先行试点了18家市(区)属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2016年底,根据18家试点情况,改革范围扩大至全市36家二级以上市(区)属公立医院。次年,一级公立医院被纳入改革范围。

到2017年5月31日,武汉地区139家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含量、医疗水平、医疗风险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提高,大型设备检查和化验收费价格均降低。

改革之下,不合理医药费用增长态势得到遏制。2018年1月至9月,武汉市、区属医院门急诊患者次均医药费用几乎未增,住院患者人均医药费用同比增幅均低于近三年平均增幅。2017年低保户医疗保健类支出从1063元下降至965元,降幅为9.2%,满意度为87%。

“团购”药品“挤水分”

12月初,慢性乙肝病人李军(化名)像往常一样口服一粒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这种进口药物,过去每粒需27元,如今只要24元。按照用量,李军每年减少此项开支千余元。

李军药费负担减轻,得益于武汉市药品带量议价采购。近年来,武汉成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联盟,强制性要求市区级医院加入。同时,协商省部属医院,邀请其加入该联盟。

最终,该联盟纳入成员共272家,涵盖同济、协和、省肿瘤、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五医院等各级公立医院,还有企业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校医院。采购联盟从各医院选派出管理、药学、临床专家,组成专家组负责制定药品议价方案、目录。

272家医院抱团采购,增加药品市场议价筹码。80种进口药、抗癌品降价,31个品规进口药品平均降幅5.01%,34个治疗性品种和两个重点监控品种平均降幅11.79%,最高降幅71.94%。按照武汉市2018年药品用量计算,当年至少为患者节约开支10亿元。

医用耗材阳光采购

降低虚高费用,减轻百姓医疗开支,贯穿武汉医改始终。

心脏支架、人工关节……这些常见的医用耗材被患者吐槽“不透明”。2017年,武汉出台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挂网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机构、生产经营企业等采购各方的行为准则及违规处罚措施,规范采购过程中的交易行为,并收集武汉地区公立医疗机构53家上报的耗材产品3万多条、产品配送关系4万多条,涉及生产企业2000多家、配送企业1600多家,体现出广泛的代表性,为招标和交易打好了基础。

骨科所用耗材多,武汉市选取武汉市四医院为试点,对六个品类骨科耗材,通过公开招标遴选采购品种,在原中标价基础上,平均降幅11%,惠及78个病种,节约医疗费用1650万元。

在试点激励下,武汉全面开展部省属及市属医疗机构省市联动平台采购试运行,实现医疗机构、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平台注册全覆盖。按照“缺什么、招什么”的原则,由医疗机构提出招标需求,以网上交易的同类产品价格以及近期各省市中标价格为参考,利用公开竞争、竞价、谈判等手段,通过综合评审、网上议价、价格比对等方式,合理降低耗材价格。目前,武汉地区59家医疗机构分三批招标采购高值耗材,价格平均降幅分别为18.2%、19.35%、50.2%,节约医疗费用4.4亿元。其中,不乏国外先进产品在内的部分高值耗材,招标价格大幅下降,降幅最高的达到73%,单品降价金额最高为5.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