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2019年1月2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随后,沿江省市陆续出台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共绘“一江清水、两岸葱绿”的长江大保护蓝图。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昨日,楚天都市报、现代快报、重庆晨报、澎湃新闻等长江沿线四省市的媒体,邀请来自长江沿岸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聚焦“长江大保护”话题,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
余国东
全国政协委员余国东:加快长江保护法制定和出台
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保护好长江母亲河和三峡库区,事关国家发展全局。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介绍,从面上来看,2019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比例为97.6%。
从具体流域看,4个断面实现了升类,该市主要支流首次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水污染防治是系统工程,既要只争朝夕,更需久久为功。余国东建议,国家加快长江保护法的制定和出台,地方也要因地制宜出台水污染防治法规,特别还要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区立法管理,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法律遵循。
同时,他建议加快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水污染防治领域的运用,推进视频监管系统、水质自动站监测数据实时监控系统建设,为流域污染“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提供科技支撑;加快推动建立跨省(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调动流域上下游省(市)水质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生态赔偿”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
谢德体
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上中下游合作实行联防共治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期待,上中下游开展更多合作,共抓长江大保护。
自从将目光聚焦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谢德体每年都会沿着长江走一二十次。通过长期调研,他发现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水域污染较严重。谢德体认为,要保护母亲河的一江清水、两岸青山,上中下游协作十分重要。
这些年来,重庆与沿江省市互动频繁。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建立了“1+3”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其中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市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的协议》。此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及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签署框架协议,从司法层面展开协作。
“实现合作,其实可以从跨界河湖联防共治的角度入手。在这一方面,重庆与四川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谢德体介绍,川渝携手设立的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于4月29日正式组建。该办公室对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跨界河湖联防共治,8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如今进入到联合巡查的新阶段。
“对于沿江省市的协作,未来只会变得更加紧密。”谢德体表示。
徐旭东
全国政协委员徐旭东:通过立法和规划修复长江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徐旭东,重点关注的是长江流域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修复的进程。
徐旭东说,由于历史上一些无节制的开发,长江的物种多样性受到过严重的破坏。长江上游水电站的过度开发,破坏了鱼类洄游的通路和生存环境,这都使得适合鱼类生存的区域不断缩小。再加上电捕鱼、炸鱼、细网等枯渔滥捕的作业形式,盗挖河沙对底基动物和水生植物的破坏,长江水位下降带来的滩涂、湿地退化,水质污染等,长江鱼类种群大幅下降,现在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5%左右。鱼类的大量减少,使得食物链顶端的江豚、白鱀豚等珍稀水生生物处于濒危、极度濒危状态。其中白鱀豚已经消失多年,江豚也只有1000多头。
“水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到当初的状态。长江的生态修复已刻不容缓。”徐旭东说,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在今年将成为国家行动。
徐旭东表示,中科院水生所一直在积极研究珍稀水生生物的种群恢复和迁地保护。在石首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江豚的数量已经达到80多头。
徐旭东建议,实现长江生态修复,首先需要进行生态立法,上下游协调行动,建立生态补偿、协同治污等一系列机制。其次在进行沿江开发时,还应将生态规划也列入前期规划中,确保不因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顾想平
全国人大代表顾想平:长江支流也要加大投资治理
“保护长江,对流域内支流治理势在必行。”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向阳社区党支部书记顾想平提出,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
顾想平介绍,四湖流域是指长江中游一级支流内荆河流域,因境内有长湖、三湖、白鹭湖和洪湖而得名,地跨荆州、荆门、潜江三市。
由于靠近长江,四湖流域过去非法采砂、化工围江等破坏环境的现象较严重。近几年来,通过沿江岸线整治、退垸还湖、统筹城乡生活污染治理等措施,两岸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是,水患也是困扰该流域的问题。多年以来四湖流域水利工程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之中,防洪排涝能力不足,加之历史原因造成过度开发围垦,使蓄泄格局恶化,洪涝灾害时有发生。2016年,湖北省出台措施,使四湖流域防洪排涝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剩余的入湖河流、重点排渠、重要支渠,成为四湖流域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
顾想平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将四湖流域骨干河渠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在中央投资安排上予以支持,推进项目尽快实施。
李国璋
全国人大代表李国璋:设立长江经济带发展基金
“还记得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时,首站就来到了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两年了,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畔。”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璋说,作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和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搬迁企业,兴发集团近年来围绕长江大保护,展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主动关停临近长江的32套生产装置,对沿江装置搬迁腾退的900米岸线进行土地修复,投资10.7亿元扩容改造环保装置。
“在倒逼自身转型发展中,兴发以实际行动证明了绿色发展大有可为。”李国璋建议,中央财政设立长江经济带发展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鼓励银行在生态长江建设项目上给予专项贷款支持。
2019年,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打响,污水和工业污染治理、环境服务生态修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网建设等领域也随之释放出更多的产业机遇。李国璋说:“政府要做好引导与支持,企业自身也要积极作为,抢抓产业转型机遇,注意在建设新项目的过程中,用增量消化存量矛盾。”
施卫东
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一体化思维推进长江大保护
“要以一体化的思维,协调推进长江岸线依法科学治理。”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告诉记者。
施卫东认为,第一是加快长江保护法立法进程,形成长江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对生态岸线与生活岸线实施严格的建设控制,对生产岸线、港口岸线依法进行资源整合、转型升级,切实提高长江岸线资源的保护能力和保护水平。立法颁布后,还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强化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并将普法与执法深度融合。
第二是一体化思维,应以规划引领促进岸线资源保护。施卫东说,应该加快推进沿江省市地方规划体系修编和对接,增强岸线及腹地产业的联动性,促进岸线与腹地产业协调发展;制定沿江重化工企业绿色转型专项规划,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推进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实现重化工绿色转型。
第三是加快优化岸线治理体系。建立以国家长江办为主导,整合交通、土地、环保等部门,协调沿江11省市,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体制机制;成立多元主体的观察员小组,设立包括水质、生态、排放、防洪、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技术和专业协调工作组,构建治理、环保、防洪和发展融为一体、统筹兼顾的科学治理体系。
刘璠
全国人大代表刘璠:加快搬迁化工污染企业
“江苏处于长江下游,我们对长江生态治理感受更加深刻。”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刘璠告诉记者,来自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4月,主要入江支流45个控制断面优Ⅲ比例为95.6%。
目前,江苏已建设沿江绿化带5100亩,新增江滩湿地约2380公顷,实施沿江生态岸线、自然保护区、湿地等恢复工程,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最近几年南京江豚种群逐步稳定,太湖流域多年不见的“吉祥三宝”(桃花水母、白鹭、地衣)也开始回归。
为长江生态保护“让路”,长江沿线多地纷纷出台政策,搬迁化工企业及园区。江苏在2018年就曾发文明确,严禁在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鼓励距离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具备条件的化工企业搬离。
化工企业搬迁后,如何还两岸“绿颜”?刘璠认为,一江清水浩荡东流,离不开上中下游的协作。他建议,各地要充分利用好长江沿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休闲和绿色经济,“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这样才能实现在做好大保护的情况下,又能将美丽的长江留给千秋万代。”
王美华
全国政协委员王美华:长三角应联动治理水体污染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活动的迅速增长和不断升级,区域水体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长三角地区应该携手起来,形成联动治理的机制,为长江大保护做贡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说。
针对这一问题,王美华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共享信息数据,优化调度,加强联防联控。以水环境质量为焦点,通过强化体制机制,来加强全流域、跨区域的战略性事务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同时在摸清区域环境本底、保障数据利用价值的前提下,结合智慧水务建设,逐步构建一体化监管体系,来支撑协同管理以及监管,共享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并实施联惩联奖措施,杜绝污染企业在地区间的转移。
第二,采取系统治理手段,以水环境质量为主要目标,以实施排污许可为手段,提出系统化的方案。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特别是从江湖关系的角度出发,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控制、生态修复、活水保质技术路线,实现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的控制。
第三,加快补齐城镇污水处理相关设施的短板,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