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务工17年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结缘12年
“我叫吴桂春,今年54岁,是来自湖北的农民工。6月26日下午,在人们视野当中消失了一天的我,再次走进东莞市图书馆,重新办回端午节前一天刚刚退了的读者证。仅仅经过一天,我在东莞已经找到了新工作,又能继续来图书馆读书了。东莞这座城市留下了我的人,东莞图书馆的书籍留住了我的心。我对新工作很满意,决定留在东莞,继续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我的力量。
我没想到,这两天,我与东莞图书馆告别的留言感动了这么多人。感谢大家、感谢媒体对我的关注关心,疫情影响下,能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找到工作,真的非常感谢!”
6月25日,在端午安康的节日祝福中,吴桂春留言东莞图书馆的话题被推上微博热搜榜,“我来东莞十七年了,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一页图书馆留言簿上,写满了这位农民工读者对图书馆的不舍之情,简单而朴实的真情流露让无数人唏嘘。
从这位读者的身上,人们似乎看到了记忆中的自己,曾经只身在外打拼、曾经求学他乡,把青春献给身后那座辉煌的都市,难以忘却的心迹和故事留给了自己。
01
鞋厂倒闭 准备作别打工17年的城市
疫情之下,工厂倒闭、产业凋零、不少企业在苦苦硬撑,这是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灾难在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之外,带给人们的另一场冲击,它关乎着人们的生计,影响着一个个普通的家庭……
吴桂春,这名54岁的湖北籍农民工,来到东莞打拼17年,这座城市给过他生存的机会和生活的可能。他喜欢这里,喜欢湿润的气候以及方便、快捷的城市环境。如在留言中所说,他认为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然在鞋厂的工作只是杂工,尽管在这座城市中他尚无自己固定的居所,可他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并不贫瘠。
17年来,打工的日子里与书为伴,吴桂春在书的世界里憧憬着未来,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书架前,捧起书本,他的内心就有安慰、平静和获得感。然而,疫情之下,鞋厂没能扛过去,厂子的倒闭让生计的维系成了问题,他想着从此在这座城市可能再也没有一块遮风避雨之地。
于是,端午节前一天,他走进东莞图书馆——退证。
02
退证留言 “最后一次”来东莞图书馆
6月24日,东莞图书馆馆员王艳君在总服务台值班,办卡、咨询、导引……一切如常。快到吃午饭的那会儿,一位中年男性读者过来说要“退卡”。 王艳君按流程拿了一张表格让他填写,姓名那一栏,他郑重地写上“吴桂春”。
吴桂春所说的“退卡”,实际上是退掉之前预存在卡中借阅纸质文献所需的借阅押金。在王艳君的工作中,这样的情况其实比较常见,东莞外来人口多、流动性较大,经常有读者因为这种“流动”而“去去留留”。印象里,她曾帮一位读者反复办过七八次开卡、退卡的业务。因为许多外来打工人员很喜欢图书馆,但到了岁末,要回老家过年,并不能确定春节后是否还回来。所以,遇到吴桂春的时候,王艳君“默认”他可能也是这种情况。
“我真是不舍得退了这个卡。”吴桂春一边填表一边嘀咕。
“那为什么要退呢?图书馆里有这么多书、这么丰富的活动。”王艳君应了一句。
吴桂春停下笔,又拿起读者卡用拇指摩挲了几下,说:“算一算我来东莞也有17年了,平时只要是有休息时间,几乎都是在这座图书馆里度过的。我只是小学毕业,大半辈子的书是在你们图书馆读的。”
吴桂春越说声音越低沉。
“我是个打工的,这半年来都没找到事做了,打算回老家去了。”
“没关系,您以后还可以再过来嘛。”
“我今年都54了,以后怕是再难出来了。”
吴桂春拿起笔,继续把表格填写完整。
整个对话的气氛挺伤感的,王艳君提议请他给图书馆留个言,吴桂春欣然答应了。
于是,吴桂春动情地写下了那130多个字的留言。
“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简短的几句话却情真意切,在场的馆员不禁眼眶湿润。
文字的力量穿透纸张,直击人们的心灵。这段朴实、真实的情感流露,在东莞图书馆内部群中转发后一下引发了全馆的热议。“虽然我们每天都在面对读者,这样的故事也是日常服务中特别寻常的一部分。”读者服务部主任莫启仪感慨地说,“但它是那么的真实和典型,直击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图书馆人有了一种强烈的职业自豪感。”
“吴先生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作为馆员,做好服务是我们的根本。”莫启仪在馆员群里写下这样一句话,这件事将会一直影响着他们,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孜孜不倦努力的精神动力。
03
新的工作 成为绿化养护工
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微博“文旅之声”发布了这条内容,引发广泛关注。
相关话题在微博引发网友热议
吴桂春的打拼不忘读书的故事经过网络传播,引起了东莞市有关部门的重视。6月25日下午,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联系上了吴桂春,要帮助他找到新的工作,圆他的读书梦,只是因为正值端午假期,联系的企业和就业的工作岗位需要匹配。
当天下午,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在与吴桂春取得联系后,详细了解其就业岗位、就业地点、工资待遇等具体诉求,根据其就业意向,立即通过多种渠道联系企业,进行匹配岗位。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协调和岗位匹配,有南城、东城、万江、厚街、横沥等多家东莞企业愿意提供工作岗位。经再次征求吴桂春意愿,他还是希望留在东莞南城附近工作,因为自己已经习惯了南城的环境。东莞南城几家物业公司、超市、服装企业的岗位与吴桂春的需求较为匹配,他对这些岗位也有初步意向。
6月26日上午,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带着吴桂春前往企业对接。最终,吴桂春顺利通过了东莞市光大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面试,将在离东莞图书馆不远的南城一个小区中从事绿化养护工作。他可以继续留在东莞务工,去东莞图书馆读书了。
吴桂春填表找新工作
04
与书为伴 翻开新的一页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对独自在外打工的吴桂春来说,读书更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有时工作中遇到烦心事,我就喜欢往图书馆扎,书的世界是那么地平和,可以让人暂时忘掉忧愁。”平时不善表达的吴桂春,只有聊起书来才会打开话匣子。
读者在东莞图书馆阅读
只念过小学的他,在多年读书生涯中识字、学习、陶冶性情。他喜欢读文学历史类书籍,如《东周列国志》《老子》《陶渊明传》《红楼梦》,他反复读了好多遍。“历史是过去发生的真实事件,比武打、言情等小说,更令人信服。”
吴桂春说,6月24日退卡那天,他总是回想起2008年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的情形:窗明几净、凉爽舒适、浩如烟海的书免费借阅……这座图书馆让不爱说话的他,从那时起与这座城有了亲密的联系。
“刚来那段时间,我正在看《红楼梦》,地摊上买回来的版本只有80回,到了图书馆才发现竟然有120回,而且纸张印刷比地摊上的好很多。”发现了这个好去处,吴桂春再也不去地摊淘书了。
在东莞市图书馆的借还书系统中可以看到,吴桂春到馆阅览比借书要多。几乎每个节假日和下班休息时间,都有他阅览的记录。“我喜欢图书馆看书的氛围,这里让人心静,可以全神贯注地走进书的世界。”吴桂春说,这也是他无比珍惜与难忘的时光。
6月26日下午,吴桂春再次走进东莞市图书馆,重新办回他的读者证。他没有想到,这两天时间,他与图书馆依依惜别的话语感动了这么多人,也没有想到能够改变返乡计划,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从38岁到54岁,这座自己打拼17年的城市留住了他。
6月26日下午,吴桂春再次走进东莞市图书馆,重新办理了读者证。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感人的故事有了一个温暖的结局,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东莞图书馆在官方微博回复吴桂春的读者留言。
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感言:
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读者朋友,对图书馆用海誓山盟般的爱情语言说“余生永不忘你”,击中了千千万万人的心灵。作为图书馆员,我被深深感动了;我们东莞图书馆员工被深深感动了;许多全国的图书馆同仁发来信息,抒发感想,也被感动了。作为社会民众普通的一员,他们用最朴实真挚的语言真情呼唤:我们真的需要图书馆!这让我们更深切体会到图书馆作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的价值和作用。
东莞图书馆馆员王艳君感言:
印象里吴桂春对历史非常着迷。退卡那天,他还和一位并不相识的读者聊起了历史。记得他说:“正史和评论一定要参详着看。”“同一个历史人物,不同的作者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吴桂春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看到他的神态非常认真、特别专注,让人觉得他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总结能力。我甚至觉得如果条件允许,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位学者。
吴桂春让我重新认识了农民工这个群体,他们可能学历不高,但对知识的渴望一点也不比其他人少。我们不应该以刻板的印象来看待他们。图书馆为所有读者提供文化生活的选择。
手记
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它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精神注脚。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具备了恢宏大气的硬件设施,提档升级了各具特色的人性化服务,逐渐成为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深夜亮起灯盏的城市书房、允许拾荒老人进入的阅览室、战疫期间的图书云服务……日积月累中,我们对图书馆、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和记忆,就是在这样的一点一滴中形成。
以制造业闻名的东莞,近些年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图书馆推行总分馆制,在33个镇(街)建起分馆,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一直延伸至村(社区),在软件打造方面,实施一卡通用、通借通还、24小时自助图书馆、快递借还书等,让每一个东莞人都可以享受到便捷的阅读服务。正是因此,才会有像吴桂春这样的读者,在与这座城市挥手作别前,特别对图书馆念念不舍。
这个故事让我们感佩的不只是读书带给人无穷的精神力量,更加令人感怀的是,读书的魅力在于它从来不是某些人群独享的福利,而是大多数人都可以企及的书香盛宴。在疫情还未完全散去的当下,让我们和吴桂春一起捧起书本,开启一场美好温暖、无比充实的内心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