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湖北省气象局“官宣”,7月21日,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将明显西伸北抬,武汉长达43天的“暴力梅”正式结束。

  7月18日晚,武汉建设大道上行人穿行在风雨中。记者肖僖 摄

今年梅雨期长度达43天

近30年气象资料统计,武汉市平均梅雨期为24天,平均梅雨量374毫米。今年从6月8日入梅到7月21日梅雨结束,梅雨期长度达43天,仅次于1954年60天、1991年48天,居武汉百年气象记录的第三位。全市梅雨期平均降水量889毫米,比常年同期352毫米偏多1.5倍。

21日,本是气象部门宣布武汉出梅的日子,但是武汉出现小到中雨,截至14时,累计雨量为6.2毫米。不少市民生疑:为何出梅了还在下雨?出梅后,还会不会出现像1998年那样的“二度梅”?

“出梅日并不表示没有降水”

武汉市气象台专家称,当副热带高压北移到北纬26°或以北位置,并稳定保持3天以上,控制我省东部地区,全省性降雨结束,在气象上即称为出梅。出梅后我省进入盛夏期,出现连续的晴热高温天气。

“出梅日并不表示没有降水。”武汉市气象台专家解释,21日之所以出现降雨,主要是副热带高压在向北推进过程中受到小股冷空气“偷袭”,以阵性降雨为主,不会改变整体出梅的天气格局。

提到梅雨,正是1998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二度梅”,造成长江中下游遭遇特大暴雨和大洪水。

什么是“二度梅”“倒黄梅”

  雨下了一整夜依然有人在外奔忙

专家介绍,所谓二度梅,就是进入梅雨期后,第一个雨期确认结束,出现梅雨期中断,随后又出现持续性降水,进入第二个满足条件的雨期,称之为“二度梅”,也叫“倒黄梅”。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称,今年梅雨期降雨量多、强度大,和1998年有相似之处。但是,今年梅雨量远远超过1998年,当年6月23日到7月5日首个雨期梅雨量仅为92毫米,“断梅”半个月后才再次出现梅雨,从概率上来看今年不太可能出现1998年那样的“二度梅”。

据气象资料记载,武汉“二度梅”往往是第一段梅雨期暴雨不多,梅雨量也偏少。第二段梅雨期则连续暴雨频发,雨量陡增,形成旱涝急转的局面。如1991年、1998年、2004年等出现“二度梅”都属于此类。

不过,气象专家指出,今年出梅后,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仍停留在海上,控制我市的副高不强,不稳定,一旦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会有短暂南退,不排除后期还会有降雨天气过程出现。

大水后必有大旱?

  水务人员全力抽排

俗话说,大水过后有大旱,今年大水过后会不会旱涝急转,形成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大水后有高温干旱的情况,但这并无规律可循。”湖北省气象学会专家称,武汉梅雨期造成大水年份(梅雨量达500毫米以上),共有11年。统计发现,大水过后未必有大旱或高温热浪。比如,1954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武汉累计梅雨量达1029.9毫米,其后无一天超过35℃,成为典型的“凉夏”。还有1980年和1982年,梅雨量比常年偏多五成左右,但当年7月下旬出梅后均无超过35℃高温日。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介绍,所谓“大水过后有大旱”是一种民间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大气也讲究能量守恒,一段时间降雨偏多必有一段时间降雨偏少,一段时间大雨必然有一段晴热天气。”

根据武汉中心气象台最新预测,7月30日以后,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开始控制我省,武汉届时将有一段酷热高温天气。

武汉市水务局水旱防御处称,长期无雨或少雨只是气象学上的定义,还有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社会经济干旱、缺水吃等。是否到干旱程度,要综合判断。

长江委专家称,没有足够依据的事实来证明“大水后必有大旱”的说法。可能是某年这样的特点过于明显,以至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