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咸宁市工商类市场主体达24.82万户,同比增加23.3%,增幅排名全省第一。

“全省第一”的背后,“有形之手”如何作为?有哪些好的基层实践,激发市场主体活力?8月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咸宁市进行了调研。

座谈会理清多年欠账

奔赴通城县的路上,周光军心里直打鼓。

通城这家医院的院长突然去世,拖欠多年的药品销售保证金,还“追”得回来吗?

抵达通城后,咸宁市卫健委负责人召集相关部门开现场办公会,一一商量每个细节。没多久,周光军收到这家医院200万元药品尾款。

周光军是湖北海王德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2013年到咸宁投资兴业。2014年开始,公司有大量药品保证金、应收款没有收回。

今年4月15日,咸宁市举行第一季度民营企业座谈会。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一起听取大家意见建议。周光军开门见山,提出“追款”难处。

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座谈会后,市卫健委负责人带着周光军,跑了13家医院,追回药品到期尾款1.4亿元,追回保证金8000多万元。

2.2亿元尾款收回来了,海王德明全部投资到咸宁。记者在该公司大楼后方看到,几台挖掘机正翻整土地,项目施工的活动板房已建好。“这是新投资的二期生产车间,我们还投资了一家医院。海王集团位于深圳市的销售公司总部,也将落户咸宁。”周光军说:“资金就是活水。政府帮忙打通关键环节,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决心。”

7月22日,咸宁市召开第二季度民营企业座谈会。会议介绍,第一季度座谈会搜集的68个问题,已解决落实47个;对一季度座谈会解决的问题开展满意度调查,好评率达97.1%。

搭建平台激活“本地循环”

4月中旬,眼看价值5000多万元的环卫车要成为一堆废铁,张远林急得直冒汗。

张远林是合加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年产值约8亿元,年纳税3000多万元。今年春节前,公司库存了150多台环卫车。4月份公司虽已复工复产,因各种原因,产品依然积压。

7月1日起,我国将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该公司库存车辆是“国五”排放标准,如不赶在7月前销售,将无法上牌。

彼时,各大企业产品积压的信息,陆续汇集到咸宁市委、市政府负责人案头。大家商讨研判,何不先用好本地市场,促进咸宁产品产销对接,实现“内循环”?

4月下旬,咸宁市国家高新区先后组织7场企业产品推介活动,市直单位、6个县市区相关负责人及相关企业参加。合加的环卫车、黄鹤楼的酒、立邦的涂料、和乐门业的门……诸多本地产品在本地寻找买家,总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市园林局和通山县政府当场找合加公司采购了20多台环卫车。此后,该公司又自己想办法销售了40多台。

离7月1日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帮助下,该公司剩余的70多台环卫车,全部先登记办理牌照。“我们再按照二手车辆销售,这样是符合政策规定的。”张远林眉头舒展:“5000多万元资产全保住了,咸宁‘店小二’将问题完美解决!”

“对接会的作用还在发酵,最近还有企业、单位找我们下单。”张远林感叹:“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我们体会到‘经济内循环’的好处,将更加重视挖掘本地市场潜力。”

两个“发动机”同频共振

站在6000平方米、24米高的无人仓库门口,万里感叹着今年的“起落”。

疫情期间停工停产、产品滞销,现在公司营收报表一路上扬。作为湖北奥瑞金饮料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厂长,他十分欣喜:“生产订单已经排到9月份,有些订单我们还婉拒了。”

奥瑞金饮料代工全球200多个饮料品牌的生产,每年饮料加工在11亿罐左右。疫情之后,该公司更注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因疫情原因,国外一些厂家没有恢复生产,我们抓紧争取。”万里说,以前公司一年出口大约3000箱饮料,现在一个月就出口2000箱至3000箱,“预计8月份的出口量将突破8000箱。”

企业努力奔跑,政府也帮忙加油鼓劲。奥瑞金饮料8月份将新增一条生产线,计划生产功能性饮料,相关生产许可要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批。咸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王用新带队,几次跑武汉、赴北京,反复对接沟通,如期将证件办理到位。“感受到政府服务企业的真心实意,我们闯市场如虎添翼。”万里说。

“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今麦郎饮品咸宁公司的厂长陈险峰介绍,以前一个月要迎检6到7批次,现在一个季度才有六七次检查。一次,该企业面临必须按新标准上新生产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有完全禁止企业生产,而是帮助企业抓紧改造旧生产线,做好食品安全防护,在新生产线到来前,保障企业运转。“柔性执法、包容审慎监管,让我们更专心做好生产、开拓市场。”陈险峰说。

咸宁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大力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企业家做到既亲又清,共同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做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两个发动机同频共振、清清白白。

记者手记

做问题的终结者

张云宽陈会君

市场主体是“六稳”“六保”的生力军。咸宁市倡导“深实严细久”的工作作风,呼吁每名干部做问题的终结者,遇到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找到源头不罢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名干部都是“营商环境”,从市场主体实际感受中的突出问题切入,一个个难题解剖、一个个问题解决,是非常时期对企业的“生死营救”。

“最先一公里”务实,“最后一公里”落实,好的政策优势才能转化为发展优势,政策红利才能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