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升级后的集贸市场。 (通讯员 周伟 摄)


       集贸市场与百姓餐桌紧密相连,一度是“脏乱差”代名词,成为公共卫生最薄弱的环节。今年4月开始,黄冈以爱国卫生运动为抓手,投入1000万元,对市区12个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减少病媒传播疾病风险。

买菜不再捂鼻子

建新集贸市场已建成18年,服务周边居民近万人。

“地面黏黏的,有些摊位前漫着污水,走路得踮着脚。一到夏天,各种异味混在一起,只好捂着鼻子买菜。”居民夏雪对这个集贸市场印象不太好。摊主陶银菊也犯愁,她的摊位旁是排水沟,顾客一边挑选蔬菜一边抱怨“好臭,好臭”,她不得不点根檀香。

市场负责人刘楚云说,当年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下水道等排污设施,摊位分区也不合理,导致卫生环境跟不上。以往,集贸市场抓过环境卫生,但多是要求商户集中开展大扫除,干净了几天,过后依然如故。

今年4月,第32个爱国卫生月,黄冈市卫健委提出,集贸市场是蚊、蝇、鼠、蟑等病媒生物孳生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绝不是简单的清扫,一要改善基础设施,确保污水能快速排放;二要调整市场内部结构,功能合理分区,降低铺位紧凑程度。

一场覆盖黄冈市区的集贸市场“大变脸”工程启动。黄冈市创卫办副主任熊双林说,升级改造包括地面更换铺设防滑砖、增加消防设施、改造排水防涝设施、档位设施升级、安装信息化设备等,政府拿出1000万元以奖代补,改造后要求分区合理,场内无明显异味、地面清洁无水无垃圾。

8月2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正在改造的建新集贸市场,20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整洁亮堂,过道宽敞,功能分区清晰,水产、熟食、鲜肉、蔬菜、禽肉、干货等摊位设置有序。蔬菜区建成环岛状,每个环岛之间距离宽达三四米。水产区每个摊位前,都设置一个杀鱼台,“摊户各自独立使用,污水、垃圾都能够有效处理。”刘楚云介绍,这次改造投入资金120万元,工程已进入收尾,“十一”前可投入使用。

“你看,现在这地砖和墙面多清爽,排水沟都用不锈钢网孔状盖板盖好,场内还加装了通风设施。”看着焕然一新的市场面貌,陶银菊充满期待。

管理走上智能化

龙王山集贸市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只有500平方米、40个摊位。改造升级后,群众给出这样的评价:“现在的菜市场,真是高大上!”

8月18日,在肉禽区一家摊位,市民肖林挑中一只白条鸡。在摊主介绍下,她首次用手机扫鸡腿上的二维码。信息显示,这只鸡来自武穴市四望镇田天养殖场,8月18日在黄冈市裕中兴食品有限公司屠宰,检疫单位是黄州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手机一扫,商品来源一目了然,跟在超市一样,买得放心。”

市场负责人汪文兵说,老百姓喜欢买活禽,但活禽是集贸市场主要污染源,比如鸡毛、鸡粪等。升级改造中,黄冈取消活禽供应,实行“白条禽”上市,同时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链条,打消市民对禽肉来源的顾虑,“不经过检疫,(禽肉)是没法运进来的。”

据介绍,此轮升级后,黄冈市区12家集贸市场都能实行肉禽追溯、智能监控、电子化结算等精细化管理,迈出走向智慧集贸市场的第一步。

改造后,摊主的卫生保洁意识逐步提升,看到地上有菜叶或积水,主动清扫。“功能分区让环境变好,买菜的顾客增多,经营户得了实惠,当然有义务把自家卫生搞好。”肉禽摊主柳耀东说。

每天全方位消杀

8月24日20时,壕沟路西端菜市场收市,几名身穿防护服的消杀队员背着喷雾式消毒机,开始喷洒作业。地面、台面,再到桌案、砧板、称量工具等,每个点位都不放过。

黄州区疾控中心负责人介绍,夏季潮湿闷热,易孶生病菌,每天对集贸市场消杀防疫,也消灭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此外,投放了3万个毒鼠饵站。

“集贸市场紧挨居住区,一定要让人放心。”家住壕沟路的市民凌虎建议,治理莫搞一阵风,应探索长效机制。熊双林介绍,为走出“治理—改善—复原—再治理”的怪圈,黄冈明确规定,集贸市场开办方是环境卫生第一责任人,负责场内环境卫生、完善基础设施等,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社区履行属地监管责任,从多方面确保治理实效。

多措并举,集贸市场卫生治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龙王山集贸市场设立红黑榜,每月评选出讲卫生经营户、不讲卫生经营户,在大厅显示屏公布。建新集贸市场开办方——建新社区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志愿队,每天进场监管卫生。

职能部门任务更明晰:市场监管部门以食品安全为抓手,禁止活禽宰杀、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卫健部门组织专业队伍定期消杀;城管执法部门监管各类摊贩占道经营。

汇聚各方力量,集贸市场才能真正让群众放心舒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肖俏 段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