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时酷爱文学的“放牛娃”,到考入复旦大学应用物理系的学霸,从物理学“跨界”到生物学,华丽转身,到成为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他就是张永力。

一个从宜昌枝江农村走出去的“放牛娃”,何以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趁张永力博士回宜昌城区探亲之际,宜昌当地媒体对他进行了专访。

书籍引发他对科学的探索

上世纪七十年代,原枝江县老周场公社新场大队黄家冲的丘陵深处,在连绵起伏的田野里,零零星星地坐落着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张永力的家就在其中。

在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一家五兄妹七张嘴吃饭,父母风里来、雨里去,节衣缩食,一年到头还欠债。打猪草、放牛、插秧、割稻,这些农活儿,张永力都做过。

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张永力童年的主要经历之一是放牛。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放牛不仅辛苦更是寂寞,于是读书成了他打发时光最好的方法。

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一些走乡串户会打渔鼓的说书人,成了这些群众聚会的明星,出现在村旁的打谷场上,通宵达旦,他们把《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一回回地讲得出神入化,张永力听得入迷。

虽然童年的感受伴随着“穷困和孤独”,还好能读书和听故事。这是张永力津津乐道的两件事。

▲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张永力徜徉在书海中。

有一次,张永力偶然间读到了《神秘岛》的故事。他崇拜故事里的史密斯工程师,并首次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至今,他还记得文章里的那些语句,“在这片寸草不生的荒地上,乱石遍布,是海鸟的栖身之处。它是否还和其他较重要的群岛连在一起呢?”

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激起了张永力探索未知和科学的欲望。

那时的煤油1角一斤,别人家一斤煤油能用上三个月。而张永力家的煤油,却总是不够用。大哥张永新说他,“你就是个不省油的放牛娃”。在老周场读初中时,晚上五十多个孩子在同一间教室就着煤油灯学习。烟雾缭绕,一堂晚自习下来,每个人鼻腔里都集满了炭黑。

张永力对科学的兴趣深受大哥张永新的启发。他当时在一所省属中专读书,爱好物理和无线电,会修收音机,是一个像史密斯工程师一样多才多艺的人物。他对电磁波绘声绘色的描述,一直留在张永力的脑海里。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