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我市最大实际,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发展质效不高,城市功能不强,与“一极两中心”地位不相适应;新动能支撑不足,主导产业接续成长不力,交替领先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首创性改革不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开放发展水平不高;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少数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的能力作风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我们将正视矛盾、直面问题、攻坚克难,采取强有力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促进“一极两中心”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八次和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部署,市政府组织编制了《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立足“两个大局”看襄阳,我们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疫情造成的损失短期内难以全面修复,我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但总体上看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拓展了发展新空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布局,带来了发展新机遇;近几年我市深入推进减量化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形成了有力发展支撑;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擘画的美好蓝图点燃了全市上下开拓进取的奋斗激情。我们必须以全面、辩证、长远、系统的眼光,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长期准备;又要增强机遇意识,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奋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确定“十四五”发展定位是:紧紧围绕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突出强产业、强功能、优环境、优治理,加快打造“四大城市群”融合互动的战略链接,努力建设“大循环”“双循环”的区域节点、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有影响的区域创新中心、功能强劲的区域市场枢纽、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是: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定目标,全力打造“产业兴、经济活,环境优、市场旺,功能强、生活美,治理好、百姓乐”的大美襄阳。

紧扣“十四五”发展定位,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广聚人才第一资源,加强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创新创造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新格局。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着力增强改革开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推动和促进“一极两中心”建设的强劲动力和活力。

<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