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二:
王尽美:齐鲁大地播火者,尽善尽美唯解放
还原王尽美的形象,线索常有三:一是他唯一留存于世的正面照片,目光笃定,隐有笑容。二是毛泽东的回忆:“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三是董必武1961年在赴武汉的火车上写的《忆王尽美同志》一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在革命同伴眼中,王尽美是永远的青年。百年后我们回看他经历过的贫苦、压迫、艰难、病痛,却生出另一种感慨:在这沉着从容的青春面容下,革命先辈们习以为常的抗争不屈、奋斗到底,原来如此震撼人心。
不屈于命运,“闹学潮、收日货、砸报馆的都是你!”
4月初的山东,桃红柳绿,春和景明。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今北杏社区)里,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最多一天迎来了16批参观者。王尽美故居夹在高大的院落间。
这是一间抬脚就能走到头的屋子,一进门,脚边就是灶台和土炕。它本是地主家的仓库和牲口房,王家借住在此。
1898年6月14日,王尽美出生在这间小屋的土炕上。他短短27年的人生,有20年都在这间小屋里与残酷的命运抗争。
家贫,他渴望读书,寡母求到地主家,让他给地主家儿子当陪读。王尽美聪颖好学,却因两次陪读都遇上地主家儿子暴病早夭,被骂作“命毒”而失学。
12岁,他才得以重新进入村塾读书。升入枳沟高级小学后,他每天往返步行12公里上学,毕业后却因家贫又一次失学。
20岁时,王尽美终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北园分校。然而,重返校园没多久,王尽美对教育的希望和信仰就完全破灭。在《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及《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中,他痛陈:师范教育的目的应是“产出些教育人才,去到社会里,把我们如聋如盲的苦同胞的知识思想,登时提高起来,和欧西各族同上一进化路上跑”,但他所看到的师范教育“却于教育二字并不顾及”,乡村教育“自我们看来,不配说不良,只可说是没有”。
五四运动的洪流让王尽美看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新路,他毅然投身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潮。在捣毁反动势力喉舌《昌言报》报馆时,他被警察厅长质问:“你好大胆,领头闹学潮的是你,没收日货的是你,砸报馆搞请愿的还是你!你就不怕掉脑袋?”王尽美面不改色答道:“北洋政府不知廉耻为何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起而抗之,那些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人,还算中国人吗?!”
运动之外,王尽美在书斋中找到了信仰。1919年10月之后,几个来自诸城的王姓人士作出了同样的选择:王乐平创办齐鲁书社,介绍改良社会的先声;王统照、王晴霓主笔《曙光》,大量发表介绍苏俄情况的文章和列宁著作译文;王尽美则加入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亲历乡村教育的黑暗、师范教育的腐败,王尽美深感“若要根本改造,非先从劳动入手不可”,而“想叫他(指劳动者,长江日报记者注)增进,非努力教育不可”。
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创建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此后不久,为了进一步宣传马列主义和开展工人运动,王尽美等创办了《济南劳动周刊》。创刊《宣言》称:“我们出这周刊,为的是促一般劳动者的觉悟,好向光明的路上去寻人的生活。”《宣言》指出工作目的有三:“增进劳动者的智识”;“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改造劳动者的生活”。可以说,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王尽美始终为此不懈奋斗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不久后,王尽美出席中共一大。他饱含战斗豪情地写下“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诗句,并将自己的名字由王瑞俊改为王尽美,立志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理想。
不屈于压迫,卧轨罢工掀狂潮
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里,一组雕塑引人注目:疾驰的火车猛然刹住,俯卧在车头前的一群人昂起头来,更多人还在向铁轨涌来。
这个画面,还原了1922年10月9日山海关铁工厂工人大罢工中的一幕。
1922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王尽美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身份,化名刘瑞俊,前往山海关。当时的山海关扼京奉铁路之咽喉,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桥梁生产工厂,有产业工人数千名,堪称战略要地,军阀防范严密,工人又帮派林立,王尽美在此开展工人运动非常艰难。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1926年为王尽美作传记述了这段历史:“尽美初至时最感苦闷,但遂变装毁容,投身工厂为冶铁学徒,昼夜苦力,得闲便向工人宣传。此时尽美以一‘工钱奴隶’,赤手空拳与工头、厂长、工贼、军警等搏斗,历尽人生未有的苦痛。”为帮工人解决生活困难,王尽美把常用物品拿到当铺里当掉。
短短3个月,山海关工会即告成立。王尽美率领工人向厂方提出增加休息、加薪、发奖金、完善福利及假期等多项要求。
工人大会上,“劳工神圣”的旗子在风中飘扬,“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等标语漫天飞舞,王尽美登台高呼:“我们工人是创造世界的,为什么被人家贱视?要知一切幸福,非由生命热血换不来的。”工人们的呐喊声如山呼海啸,厂方却迟迟不作回应。
10月4日,工厂里、铁路线上出现了死一般的沉寂,山海关铁工厂大罢工开始。王尽美在《山海关工人宣告罢工真相》中写道:“我们至此已绝望了,不罢工也要冻死饿死被压迫死,如其受辱死,不若奋斗死。”
工人们受到全国各地工友声援,开滦煤矿的3万工人还捐助了1天工资,但厂方仍未回应。王尽美决定:拼死一搏,迫使当局答应条件。
10月9日一大早,开往北京的4次快车即将驶出山海关,这时千余名工人排着长队向车站走去,卧倒在铁轨上。火车头里,中国司机想要刹车,却被英国纠察夺过手把。眼见着列车呼啸,工人们全然不动,愤怒的中国司机猛地将英国纠察推倒在煤堆上,抢回手把,急刹车。此时,车头离卧轨的工人们不过三四节车厢了。途经山海关的火车全线被截停。视死如归的壮举,终于换取了罢工的胜利。
王尽美先后领导了山海关铁工厂工人罢工、秦皇岛码头工人罢工和开滦五矿工人罢工,在工人中树立了极高威信。
不屈于死亡,躺在门板上被抬回前方
为完成极为繁重的革命工作,王尽美经常熬夜,有时一晚上要写六七篇文稿,积劳成疾。人人都劝他休养治病,只有他满不在乎。1924年,他的肺结核病已非常严重。1925年1月下旬,他吐血晕倒被送入医院,可住院不到一周他就匆匆出院。
当时,青岛工人运动正在蓬勃兴起。在青岛纱厂工人第一次同盟罢工的20多天里,王尽美一直奋战在一线,兜里揣着药咳嗽时服用,口袋里掖着的毛巾手帕上满是汗渍血迹。从罢工胜利的祝捷大会上走出时,在喧天的锣鼓声中,王尽美大口吐着血块,终致卧床不起。
缠绵病榻,王尽美担心花费太大不愿住院治疗,决定回到大北杏村。
他革命期间极少回家,终于与妻儿团圆,却不得不隔离开来。在昏迷中,王尽美常被亲人们的哭声惊醒,却笑着宽慰他们:“人,有生就有死,死并不可怕。”
休养月余不见好转,王尽美对家人说出心愿——回青岛。
1925年7月,王尽美躺在门板上,被村民们从大北杏村抬到高密,转乘火车回到青岛。在青岛的医院里,他一边治疗,一边关注着党组织工作和工人运动。
弥留之际,王尽美让母亲请来青岛党组织负责人,在病榻上口授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病逝,年仅27岁。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辞世的一位。
20岁时,王尽美离开家乡,胸中气象万千,题诗一首:“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
而今,大北杏村外的乔有山上依旧树木葱茏,山下果真已沧桑巨变。通往村里的公路上,“尽善尽美”4个字随处可见。人们从山东各地而来,在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学习先辈的事迹。王尽美的孙辈亦常来常往,宣讲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