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大地行——“地质科学的任何重大理论创新都充满艰辛坎坷,但相信最终对国家和人民有益。”

西藏定结,晌午烈日正毒。

“咚——铛——”

李德威瘦削的身影,紧贴几乎与地面垂直的岩壁,一手紧攀岩角,一手紧握地质锤敲击着山岩。

往上,是斧劈刀砍的绝壁;往下,是深不见底的深谷。

突然,一块石头从崖上滚落,砸中他的额角,鲜血立时流淌下来,与汗水混在一处。他抬手抹了抹,继续向上爬。

这攀登险峰的一幕,映衬出他相约大地的一生。

1990年,28岁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讲师李德威初上青藏高原。让李德威如痴如醉的,不是高原美景,而是那些裸露的岩层、丰富的地貌。

因为构造独特、演化过程复杂,青藏高原被公认为地质工作“最佳野外实验室”。

当时,李德威正在参与西藏的一个成矿预测项目。同时,他在青藏高原上发现了一些用主流的板块构造学说难以解释的地质现象。

他不讳言质疑:权威学说也存在局限性,能不能挑战?

非议扑面而来:“板块构造学说研究那么多年了,是你一个年轻人说挑战就挑战的?”

当时,已有外国学者提出以青藏高原为切入点,建立“超越”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动力学理论。

“青藏高原是开启大陆动力学理论的‘金钥匙’。”一团旺盛的火,在李德威心中升腾:中国一定要先掌握这把“金钥匙”,走在世界前列!

求证质疑,除了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2001年,李德威在喜马拉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