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发展质效。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

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建立培植主导产业“六个一”机制。发挥生态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中国中部康养城,全力建设中国桂花城。壮大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五百亿产业集群,引进培育更多头部企业、瞪羚企业、金种子和有终端产品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网络,支持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特种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支持通城县打造百亿电子线材产业。实施产业数字化改造工程,培育互联网融合发展平台2家,省级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总数达30家。加快推动“企业上云”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新建5G基站1000座,建设“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华中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基地和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大力推动冶金、建材、机电、纺织、森工、涂附模具、电力能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节能减耗等领域应用。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万千百”质量提升工程,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健康、养老、育幼、文体、物流、家政、物业等服务行业品牌,支持国家苎麻纺织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创建质量强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多式联运短板,打造华中网络货运物流总部基地,推进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创建工程,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建设万间农家旅舍、千间农家旅馆。

(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开放,激发发展活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持续释放制度红利,蓄积高质量发展强劲势能。

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好、承接好国家、省重大改革、重大试点示范项目。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统筹供销社综合改革。大力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巩固信用咸宁品牌。细化投融资模式改革,加快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发展。把控好房地产供给节奏,商品房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区间。

加快创新步伐。建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培育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新增科创企业100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家。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建设科技创新平台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40%。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更多企业多渠道挂牌上市。实施南鄂英才计划、大学生引进计划,打响“南鄂杯”高创赛品牌,积极培养选拔乡土人才。

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行“证照分离”,深入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包容审慎监管、信用分类监管。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加快推动政务数据有序共享,推进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就近可办、异地可办”。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积极培育全省民营经济100强企业。

(五)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转换发展路径。坚持生态优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绘就具有鄂南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坚持不懈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在构建长江生态共同体上走在前列。健全河湖库管护长效机制,强化湿地保护,推进沿江水网连通工程,幕阜山水资源配置与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工程,试点推进大型湖泊清淤治理。实施幕阜山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推进全域国土绿化,加强非煤矿山、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修复治理。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建设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新建一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探索“无废咸宁”建设试点,探索建立“禁塑”长效机制,抓实垃圾分类工作。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持续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支持通城县、通山县、崇阳县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县。实施“绿色咸宁”标准体系,推动公园城市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优化陆水河、斧头湖、西凉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