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坚决落实长江汉江干流十年“禁渔令”,巩固库区拆围和退捕禁捕成果。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加大环丹江口库区生态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抓好国土绿化、城区裸露山体修复、石漠化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启动实施2个省级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全面推进“林长制”,开展自然保护区勘界定标。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完成人工造林10万亩。
——继续推进污染防治。继续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加强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清污分流、支沟治理、城区智慧排水等工程,推进神定河龙洞沟污水处理厂、柳林沟地下污水处理站建设,强化河湖长制,巩固提升“五河”水质,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Ⅱ类标准,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100%、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6%。强化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领域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以上。抓好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完善生态文明机制。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房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系列生态创建,打造丹江口库区及汉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支持丹江口、郧西、郧阳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郧西县下营村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全城通办、跨省通办”,优化流程再造和系统重构,打造线上零跑路、线下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体系,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深化政务公开,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规范化,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高质量完成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工作,实现持“照”即可经营。持续提升企业登记便利度,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压缩审批时间达到省定标准。加强对“红顶中介”治理,维护市场公平。推行“互联网+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深化“双千”活动,大力解决各类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推动企业诉求接诉即办。从严落实“十必须十不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优化金融生态,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力争2家企业上市。明确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市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等工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积极构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外贸企业入驻“楚贸通”。继续做好航空口岸基础性工作。推动口岸建设和国际贸易 “单一窗口”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经贸活动,扩大eGT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茶叶、香菇等出口规模。抢抓新一轮对口协作机遇,全方位系统化对接北京,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七)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精准落实防控措施。以严防输入为重点严防反弹,坚持“人物地”同防,加强境外和国内重点地区来(返)堰人员全流程闭环管理。发挥医院、药店、口岸等“哨点”作用,强化大数据分析利用,健全多点触发、多病同防的常态化预警体系。落实医疗机构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发热患者接诊、筛查、转诊流程和闭环处置措施。抓好重点人群、重点卡口、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的科学精准防控,落实冷链物品报告查验制度,推进农贸市场、海鲜市场等重点部位采样调查,确保13类人等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加强社会面防控,统筹各方力量,常态化开展社区人员信息采集、健康监测等工作。强化集中活动管理,减少节日期间聚集,鼓励倡导广大市民在家过年,做到非必要不外出。提升全员核酸检测能力,拓展“健康码”应用范围。推动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加快形成防护屏障。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医疗、防护、消杀和生活生产等物资储备和管理。细化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坚持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打好疫情防控主动仗。加强信息发布,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群众自我防护能力。
——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市县乡三级疾控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突发疫情隔离点建设,加快太和医院市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完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升疾病预防和救治能力。坚持平战结合,促进公共卫生体制机制与重大传染病救治体系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