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

长江之水万古奔腾,由西向东,不舍昼夜。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由古至今,文明进步。

忆往昔,母亲河滋养出了中华儿女“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豪迈情怀。

看今朝,长江沿线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时代赋予沿江儿女的历史使命。

抉择

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时,正是沿岸一些地方快马加鞭上项目之际。从会场传来的声音激荡中国广袤大地: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0个字,振聋发聩。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对于依江而立、不时遭遇水患水险的荆州而言,更有着特殊意义。

如何护好绿水青山、走向生态文明?面对这一无法回避的长远和现实课题,荆州的抉择是: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

荆州的决策者们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水利大市、平原湖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荆州再不能走无节制消耗资源和环境的老路,必须实现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一场从发展理念到发展路径的全面深刻变革,在荆江两岸激荡开来。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荆州找到了新时代人水和谐的新航标。

2015年10月16日,北京国宾酒店。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组织专家对湖北省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城市建设方案,进行专题论证。荆州市率先接受专家现场问询。

这是一场事关荆州未来发展的问询。

——2013年9月,国家决定在全国选取100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于荆州而言,唯有积极申报,方能顺应绿色发展、快速推进转型改革。

会场里,荆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发改、环保、农业、林业、水利、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答辩团”严阵以待,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自信,却又透着些许紧张。

因为,这是荆州的第二次申报。

——第一次申报,是在2013年2月。湖北省14个地市州申报参加省内的竞争性评审,荆州位列第6,被全省纳入“2+4”备选申报城市。2014年7月,全国确定57个地区为第一批创建单位,十堰、宜昌入选,荆州铩羽而归。

2015年6月,国家启动第二批城市申报工作。根据国家编制要求,荆州在第一次创建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质量、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培育和体制机制建设五大类共52项指标体系、8项创建主要任务。两年多时间里,创建方案9易其稿,反复修订完善。

荆州是丰水之城、鱼米之乡、中国粮仓;荆州湿地众多、物种多样。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目标,未来5年,荆州要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先行区、农业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宜居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探索构建“人水和谐、人地协调”的生态模式。

陈述创建主要内容,接受答辩……荆州“答卷”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专家组认为,荆州创建方案内容全面、优势突出、目标明确、指标体系合理,在全国的代表性好、创建基础好、示范意义好。

10月的北京,寒风凛冽,室外温度接近0℃。会场内,这群来自南方的荆州人却如沐春风。

获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城市,标志着荆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更是荆州对彻底消除人水博弈之痛、演绎“人水和谐”生态新篇的宣言。

是埋头发展经济,还是把保护长江放在首要位置?荆州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水源地保护被列入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作战方案”要求,2018年年底前,长江经济带11省(市)完成县级及以上城市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2016年底,荆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研究水源地环境整治工作,承担着半个中心城区供水任务的柳林水厂的环境治理被提上议程——

柳林水厂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有个柳林洲油库,离取水口约700米,距长江边仅200米。而柳林洲油库是江汉平原最大油库,每天供给荆州、仙桃、潜江和湖南省部分地区用油,一旦关闭,会对荆州和周边地区用油造成影响。可油库的易址和搬迁,需要投入近8亿元。

毫不犹豫、没有制定替代方案,为了保护饮用水源地,荆州市委、市政府一锤定音:油库必须关闭搬迁,彻底消除环境风险!

2018年11月30日,“83岁”的柳林洲油库正式关闭,标志着荆州如期完成水源地环境保护整治任务。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国家战略,是沿江人民的共同意志,是荆州人民的坚定执守。

2017年两会期间,荆州市委、市政府向市民庄严承诺:全力改善环境质量,让荆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当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湖北代表团讨论发言现场,十九大代表、荆州市委主要领导细化承诺: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强力开展歼灭水葫芦和水花生、消灭城区黑臭水体、生物治污、还湖还湿生态工程、整治长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治理扬尘、改造地下油罐、淘汰黄标车辆、启动城乡绿化、园林单位创建“十大攻坚行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荆州来说,首要的是订规划、立规矩——

从顶层设计上强化绿色引领。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考评体系,加强环保审计,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完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调整沿江产业规划布局,严格环境准入。

从制度衔接上坚持生态优先。全面对接《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争取更多“荆州元素”纳入总体规划;落实河湖库长制,全面推进河湖库长制体系建设,实行河(段)负责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库长制体系,实行一河一策。

从举措落实上推进绿色发展。全面对接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务实重行抓落实;推进绿满荆楚行动,践行湿地公园保护制度;开展项目清理,推行负面清单。

几年间,荆州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湖北省森林城市,获批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城市,跻身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方阵”。

猛药去疴、重典治污——

荆州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拿出“钉钉子”的毅力,使出洪荒之力,采取雷霆行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要求,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推动长江大保护。

规划引领,红线管控,源头治污;完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调整沿江产业规划布局;严格环境准入,开展项目清理,推行负面清单;聚焦工业、农业、生活、船舶港口污染“四源齐控”,持续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

几年间,荆州全面对接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顺势展现长江大保护的荆州作为,彰显了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荆州担当。

2018年7月27日,中共荆州市委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荆州市委关于牢记嘱托担当作为加快推动荆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努力打造“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全面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加快打造长江大保护荆州示范带。奋力开创荆州发展新局面,以质量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使荆州加快步入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牢记嘱托,顺应期待。荆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民生福祉、关乎荆州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

长湖,长江中游的一个重要湖泊,位于荆州城区和四湖流域上游,被称为“荆州头顶上的一盆水”。

2016年11月,荆州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长湖保护立法调研。从调研到论证,从修改到审议……立法活动不断深入,解决措施愈发清晰。历时3年,2019年4月1日,湖北省首个“一湖一法”地方性法规《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

立法保护长湖,不仅是长湖本身的现实需要,是荆州对水环境治理法治路径的探索,也为绘就“美在荆江”新画卷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洞庭湖,长江流域最大的调节湖泊,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

一湖碧水连接湘鄂两地。2018年以来,荆州市和洞庭湖区流域内的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四市一区”政协,一年一次联席会议,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部《共识》,持续发力、共同守护一湖碧水。

历史的洪流奔涌向前,总是一浪高过一浪。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五区五中心’为支撑引领,奋力开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局面,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荆州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吴锦掷地有声,描绘出荆州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拓展‘两山’转化通道”“让美丽荆州、绿色崛起成为荆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描绘的图景离我们越来越近——

拓展通道、擦亮底色,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

拓展通道、擦亮底色,必须全力做好“水文章”,构建流域水质总体优良、生态流量充足、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新格局,让“一城活水永在”“一江清水东流”;

拓展通道、擦亮底色,必须让“蓝天常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拓展通道、擦亮底色,必须守护一域净土,重点解决化工与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人江相亲,城水相依。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荆江新画卷正在悄然绘就。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