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四川久远集团旗下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与荆州开发区签约,注资湖北三才堂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长江大保护示范项目的新闻,在企业家群里传开了。

像三才堂一样借力转型,或许也是一条路。窗外仿佛有一丝细微的光透进来,肖稳发走出车间,驱车赶到了和天合科技在同一产业链上,也同样在寻找出路的湖北华邦化学有限公司。

两位公司创始人在紧闭的办公室里谈了一次又一次。

当丁家军再次上门时,天合科技的举动让他惊讶。工人师傅爬上梯子,关闭了电闸和水阀,安环部长主动和他商谈邀请第三方拆除生产设备的手续。

这一天,染着锈色的金属板被一块块运走,那套价值百万的设备,在夕阳斜照中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远处的厂房,蒙上了一层金色,那是涅槃重生的颜色!合作合同正式生效,园区内,新的生产线运转起来,天合科技提供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销售渠道,华邦科技负责产品生产……

“荆州市纳入‘关改搬转’的沿江化工企业76家。截至2022年4月,全市累计完成并通过验收的企业63家,比既定任务清单提前完成14家。从处置类型看,关闭企业11家,就地改造23家,搬迁22家,转产7家,累计争取省级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专项资金7590万元,为能特科技、安道麦等一批企业争取中省技术改造资金4276.3万元。2018年至2020年,市专项战役指挥部连续3年在全省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专项战役工作中评估等级为优秀……”在电脑上敲完最后一个字,连传飞已疲倦得双眼模糊,地图上那条标注的红线却愈发清晰,他仿佛听到了江涛拍岸的声音,暗自吟诵着“不尽长江滚滚来”。

拆 围

一湖春色洪湖美。

千百年来,洪湖哺育了一代代优秀荆楚儿女,也滋养庇佑着无数生灵,是荆楚百姓引以为傲的生态宝藏。

孙玉金一家,就是靠湖吃饭的水上人家。他祖籍江苏,出生于洪湖。父辈们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到湖北后,就一直生活在洪湖大湖上,以船为家,捕鱼为生。孙玉金这位憨厚中略显木讷的中年男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似乎就不属于陆地。

上世纪末,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水产品价格相对稳定,湖区农民纷纷弃农从渔。当时,洪湖周边每亩精养鱼池养蟹纯利在2000元以上,是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效益的10倍。不少渔民靠养鱼养蟹养鳝赚了钱,盖起了楼房。

到2004年,53万亩的洪湖水面,围网养殖面积近40万亩。由于过度养殖和开发,水体严重污染,洪湖水质最差时达到劣Ⅴ类。伴随着人口增长,生产规模扩大,上游大量污染源及沿湖污水直排洪湖,各种污水与日俱增,洪湖自净能力大幅度减弱。

最严重时,到什么样的程度?

“当时竹竿连着竹竿,围网连着围网,不熟悉湖区航道,进去了别想出来。”监利棋盘乡大湖渔场,66岁的渔民周科才坐在自家船上说,那时洪湖70%的水域被竹竿围网所吞噬,水质急剧下降,水禽和鱼类剧减,水生植物繁殖大受影响。

2005年,洪湖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拆围行动,共拆围37.7万亩。作为缓冲,政府对围网养殖进行了限制性措施。对于以湖为家、岸上无房无业无收入来源的渔民,给予每户20亩水面开展生态养殖,总共划拨了近5万亩水面。

洪湖赢得喘息之机,也因此荣获2006年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最佳保护实践奖”。

这是在深刻反思粗放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沉痛教训中,逐渐走向遵循自然、经济、生态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初步尝试。

然而,由于长期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影响,洪湖渔民仍然固守湖泊,不断用围网“蚕食”水面,洪湖自然生态再次告急。

根治洪湖非法围网养殖、非法捕捞的治本之策,还在于渔民上岸、生态移民。

2015年11月16日,湖北省政府召开“推进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专题协商会”,会上作出“洪湖围网一亩不留,渔民一户不剩”的决定。

“以船为家,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像我们一样生活在湖里。”这是孙玉金最大的感受,所以,政府实施上岸政策后,他坚决拥护。

孙玉金无法忘却那段痛苦的记忆:2014年腊月二十八晚8点,他62岁的母亲在船上准备晚饭时,突然晕倒在厨房。由于生活在湖上,离岸较远,亲朋好友连忙用小船将其母亲送往医院。20分钟换一人,小船一小时最快也只能划二三公里。到了医院,他的母亲终因抢救不及时而去世。

“平时不觉得,遇到了事,才深刻感受到以船为家的弊端。”孙玉金沧桑的脸上满是遗憾。

而让孙玉金思前想后最担心的是,这大半辈子都在水上“漂”着,离开了水和鱼,上岸后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上岸,对渔民来说,是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处理不好,会给地方带来很多后遗症。在实际操作中,荆州从上岸的政策保障、管理治理等方面找到了“突围”之路。

为了让渔民上岸后彻底告别“靠湖吃湖”的生产方式,洪湖市出台安置政策,坚持“异地扶贫搬迁为基础、扶持就业创业为方向、健全社会保障为底线”的思路。

2016年,祖祖辈辈依湖而生的人们迎来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改变——离开湖区,搬进政府安置的小区。平日里走走串串,大家的关系更加融洽,幸福指数蹭蹭往上涨。

“如今,我们在城里有了房,儿子学车后在驾校当上了教练,我也当了船只管理员,除每月4000元的工资,还有3800元的养老保险金。重要的是,孙子还可以接受好的教育,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老孙说。

同洪湖市一样,监利市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帮助309户985名渔民解决住房问题,同时,下大力气解决渔民转产就业问题,为群众谋得实实在在的福利。

初夏傍晚,洪湖的天空湛蓝澄净,晚霞如锦。吃完晚饭的孙玉金和妻子在小区里悠闲散步,两人唠着家常,妻子问老孙:“现在给你1000元一天,让你回到湖里去,你去不去?”

“即使在湖里可能会搞到更多钱,但攒不下钱,也没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我老孙家再也不会祖祖辈辈当渔民了,给我一万元一天,我也不会再回到湖里去了。”孙玉金笑着说。

  大美洪湖百鸟集翔 (荆州日报签约摄影师 孙昌文 摄)

还 湖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一直以来,荆州“肾功能”都比较强大,湖泊数量和总蓄水量均居全省第一,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湖泊大市。

2012年8月开展“一湖一勘”调查时,省政府向社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荆州有湖泊184个,面积为705.92平方公里。

几年前,荆州之“肾”开始衰减。

一泓清水,几弯小河,曾是荆州人民安放乡愁的地方。何以解忧?

荆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功能定位,不断加大湖泊、河道治理力度,持续推进综合治理工程。

上津湖,位于石首市区东南30公里,跨高基庙、东升2个乡镇,水域面积2万多亩,在石首境内44个湖泊中面积最大。这里港、岔、河湾众多,素有“九十九湾上津湖”之称。

上津湖是水花生、水葫芦泛滥的重灾区。丰水时期,水花生覆盖水域面积绵延2000多亩。

梅雨季节,多日的雨水泥泞了通往湖边的道路。石首市水利局河湖长制工作科科长胡建军,沿着一条修建高速公路时的临时便道向上津湖道人桥湾跋涉,远远就听到了机船的马达声。靠近湖边时,上津湖渔场副场长李双喜迎了过来。

“情况如何?”一见面,胡建军就问。“已经捞了差不多1000亩,现在我们组织了12艘装有马达的木机船、2台水挖机,一天能捞100亩左右。如果不是因为雨天耽搁,应该能在这两天完成任务。”李双喜答。

道人桥湾的水面上,大大小小的12艘木船,两两一组,在水葫芦中间穿梭。李连喜大声呼喊着远处驾船的巡湖员王余先:“老王,乘着刮风,赶紧把漂浮的水葫芦朝岸边‘赶’,一会儿水挖机该没有活干了!”

“好咧!”王余先大声回答。说着,他熟练地驾驶木船穿过一大片水葫芦,与对面一艘船形成夹角之势,用船身慢慢地拖着三角区的水葫芦带朝着岸边驶去。

“最近几天湖面上刮北风,水葫芦顺着风向全部聚集在道人桥湾的北岸边,正是捞水花生的好时候!”王余先说。

岸边,挖机师傅早就准备好了。挖机配有一个特制的斗,像一把大漏勺,挖起一大片水葫芦,慢慢向上升斗,等水全部漏下来,斗里只剩下水葫芦和污泥,最后被移到岸上堆砌起来,成了一座“水葫芦山”。

李连喜介绍:“道人桥湾的水葫芦,全部被捞起后将堆在岸边晾晒,自然腐化后成为绿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石首境内湖泊的经营权,开始对外发包从事渔业养殖。“为追求产量,不少承包人投肥、投粪过度养殖,导致湖泊水质持续恶化,湖泊的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保护和治理迫在眉睫。

湖泊之所以治不好,根子在于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湖泊的生态功能必须摆在首位,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生态效益。2017年1月,石首出台《湖泊退出承包经营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做到“三个一律”,即一律停止生产性投入,一律无条件终止发包承包、收回经营权,一律无条件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鱼,恢复生态养殖环境。

提前终止合同,不仅要损失每年800多万元的承包费,还要拿出重金对承包主进行补偿。石首态度坚决,强力推进。据统计,石首市、乡两级政府共拿出了3000多万元的补偿款。

44个湖泊回归自然后,不让一粒肥料入水,真正实现了人放天养、清水养鱼。经过休养生息,湖泊水质明显好转,水草长起来了,螺蚌再度出现,水鸟又回迁了……

说起三湖和白鹭湖,许多荆州人都不陌生。作为四湖流域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围垦养殖,它们从建国初期的100多平方公里,退化成如今不到2平方公里的湖心和割裂成片的鱼塘。

2016年汛期,荆州出现较重内涝灾害,一些民垸被扒堤分洪,堤内养殖场和农作物损失惨重。洪灾过后,痛定思痛。荆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正式启动退垸还湖工作,起草制订了《荆州市湖泊退垸(田、渔)还湖实施方案》,确定全市拟退垸还湖的湖泊内垸32个,拟退垸面积67.46平方公里;新增湖泊22个,面积34.68平方公里。

“三湖、白鹭湖恢复后,将成为洪湖上游重要的前置性生态消解湖泊湿地。”市湖泊办副主任黄泽华介绍,作为天然的浅水湖泊湿地,三湖、白鹭湖既有防洪、排涝、调蓄、水资源配置、调节气候、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障和促进四湖流域中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作用,又可通过人工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耐污、除污功能较强的水生植物,接纳城市下游的西干渠和总干渠来水,经过生物降解、生物净化后,再通过总干渠回归洪湖,可减少来自四湖中区的污染物总量,大大减轻洪湖生态压力。

2020年初,68岁的陈爹得知家乡石首收回了市里湖泊的承包经营权,44个湖泊全部回归自然后,再也不顾儿女的劝说,坚持回到老家上津湖畔一个人生活。

春天的上津湖畔,水面清波粼粼,沿岸绿意满满,陈爹坐在湖边,喝茶、看报、发微信……好不惬意,湖面不时水鸟群起而飞,一派生机盎然。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