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辆执法车、30余名执法人员将“作案现场”围成网兜状,火速向非法捕捞人员逼近。“快跑,警察来了!”围观群众中有人叫嚷,现场的100多人顿作鸟兽散。

执法人员现场没收非法捕捞渔具10副、没收渔获物10多公斤,抓获非法捕捞人员3名。

“这几十年都是随意钓的,你们也太不讲情理了。这还值得抓人啊?”围观群众里有人打抱不平。

非法捕捞人员见势起哄,想从执法人员手中挣脱。

王恩明当即严辞警告:“长江禁捕宣传了这么久,你们却屡教不改。情是情,理是理,该教育的还是要教育。”

相较于事后惩罚,事前防范才是对长江生态环境更好的保护。

“10时58分24秒,在沙市区天主堂附近,发现疑似非法垂钓新告警。”2022年4月27日上午,荆州市渔政智能监管指挥平台发出语音预警。

“天主堂,快放大看看现场。”荆州市农业农村局“老渔政”王同连,通过8平方米的大屏幕密切关注着长江荆州段禁捕范围内的动态。

十余名技术人员齐刷刷地将视线从各自的电脑小屏移向指挥中心正前方大屏。一时间,电话通话声、键盘敲击声、话筒测试声、业务交流声不绝于耳。原本安静的指挥中心,突然沸腾起来。

前来“试验收”全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天网工程”的王同连,此时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嘴角挂着一抹笑意。

以前打击非法捕捞,执法人员主要靠接群众举报和常态巡查,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反应慢的问题。

而今正在建设的智慧化、自动化、精准化的人工智能管理平台,解决了“力量不足”“响应滞后”“举证困难”等问题,有效提升了渔政执法智能化水平。

王同连指着大屏上密密麻麻的“小格”说:“通过设在长江沿线的186个大小摄像头,各点位的实情实景尽收眼底,系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派送给现场执法人员及时处置。”

荆州借力中国铁塔公司,利用全市沿江、沿湖现有铁塔高点、电力供应、通信光缆等资源,装配智能监控系统,将所有禁捕水域和船只纳入监管范围。

“白天主要是广播驱赶和执法人员现场处置,夜晚红外线也让偷捕者无所遁形,平台可以实现全域不间断跟踪。”技术人员现场调取前一日夜间系统捕捉可疑影像,向王同连展示夜间监控效果。

全市各县市共享使用一个平台,有效打破区域之间的沟壑壁垒,跨部门、跨区域以面组网,解决禁捕交叉区域作案、执法范围延伸等问题。

统筹“人防”“技防”“物防”,善用“执法监管+群防群治”,在荆州,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长江禁捕”。

看着这一切,王同连这个“老渔政”无比欣慰,曾经,长江一些水域江水发黑,鱼类不见踪影,空气中弥散着恶臭。经过近些年的严打整治,非法采砂、非法捕捞、非法处废、非法排污等现象已然绝迹。“保护长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荆州人,要为保护长江出把力。”

  岸清水碧美荆江(荆州日报记者 孙杨 摄)

治污

“竟然这么多!”

在市经信局原材料工业科办公室里,科长连传飞正对着地图标记,江边、河渠、湖岸……沿线“盘踞”的大小化工企业数不胜数,没过多久,地图上已“长”满密密麻麻的小红点。

他震惊了!化工,是荆州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一江两岸8个县市区和1个功能区,每地至少都有1家大型化工企业,还有不少中小化工企业。

江水是流动的有机体,全流域是一个生命整体。长江的生态问题,表现在水里,根源在岸上,而“化工围江”,是造成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连传飞想起了很多年前。那是上世纪80年代,他和朋友们在荆江大堤观音矶头散步,他们随路边的留声机一同高唱:“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歌里的长江,才是他心中真正的长江——从雪山走来,奔腾东流,倾注大海,荡涤尘埃,如母亲般哺育着荆楚大地的儿女。

但如今,她被化工围困。

“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脑海里,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眼前,是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材料和《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的工作方案》。

他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一头埋进材料中,一夜过后,圈点标记填满页边空白,还有的被重重打上波浪线。

“着力解决‘化工围江’突出问题,根除长江污染隐患。”

“组织实施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将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作为战役之首。”

“全省经信部门聚焦‘化工围江’突出问题,全力打好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攻坚战。”

这些目标任务清晰地告诉他,长江大保护,已然成为一场等不得、输不起的战役。

面对这场战役,荆州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

2700万元!2016年6月6日,位于石首的楚源高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私设暗管,超标排放,收到湖北省环保史上最大罚单。

楚源公司是当年荆州市第一大工业企业、第二大纳税大户,多项经济指标连续15年居石首市企业榜首。这张罚单犹如晴天霹雳,当头棒喝。就在此时,环保部门责令楚源公司停产整顿9个半月,并组建专班驻厂督办。

上市梦断,停产整改。尽管每年投入巨资治理污染,但污染企业的“帽子”依然在。深夜,已经70岁的公司创始人杨志成辗转难眠。同行企业有的搬去了沙漠,有的搬去了海边,但楚源,搬不了,也不想搬。焦虑促使他再次来到电脑前,敲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件,向全国多个环保组织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参与到对楚源解决环保问题的监督当中。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