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推进湖北“六谷”建设,做大做强“荆楚农优品”,壮大农产品“十大千(百)亿产业链”,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第一节推进湖北“六谷”建设

统筹全省区域农业资源禀赋,以推进湖北“六谷”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中国农谷”。支持荆门深入实施“中国农谷”战略,立足农耕文化,大力提升“中国农谷”品牌影响力,到2022年“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200万亩左右。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农产品加工、农耕文化旅游、农业科技创新及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制造等,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引领长江中游经济带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国有机谷”。以南漳、保康、谷城、老河口为核心,带动适宜地区建设“中国有机谷”。按照“生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重点推进高端粮油产业、有机蔬菜、精品果业、有机茶园、有机特色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等建设,建成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

——“硒谷”。高效利用恩施州、江汉平原富硒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富硒粮油、富硒蔬菜、富硒茶、富硒畜牧、富硒水产等特色种植和养殖,到2022年全省富硒种植、养殖示范基地达到80个以上。进一步壮大富硒食品精深加工,提升硒产业集群效应,加快富硒生态旅游开发培育,完善全省现代富硒农业发展体系。

——“虾谷”。依托江汉平原丰富的水资源,建设以优势产品为核心的“虾谷”,小龙虾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发挥潜江小龙虾品牌、加工、营销等优势,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体系,加强小龙虾加工园区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生产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推动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小龙虾餐饮连锁,引导发展“互联网+小龙虾”“小龙虾+旅游业”。

——“橘谷”。发挥夷陵、秭归等地区的柑橘品种优势,依托“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清江椪柑”等品牌,打造三峡“橘谷”,带动全省柑橘种植面积稳定在360万亩以上。以重点加工企业为依托,强化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实现柑橘综合利用零废弃。沿长江中上游建设国际一流高品质柑橘生态产业带,打造国家柑橘产业现代技术集成基地。

——“药谷”。利用神农氏、李时珍等中医文化资源,在秦巴山、大别山、武陵山等地推进“药谷”建设。全力推进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建设全国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扶持、发展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保健食品等中药材加工,加快打造“药谷”品牌,建设全国闻名的中药材加工基地。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建成恩施、神农架、武当山、随州、蕲春等10个国内知名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区。

第二节做大做强“荆楚农优品”

一、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加快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加大水稻优良品种、适用技术、高效模式推广力度。压减低产低效棉区面积。建设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稳定蔬菜生产规模,调减大路菜、发展优质菜、拓展特色菜。扩大适销对路的水果、茶叶、中药材和木本油料生产。大力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各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产区。大力发展特色渔业,突出发展生态高效渔业。引导木本油料、森林食品、花卉苗木等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畜牧业与粮油产业、菜果茶药产业紧密结合的生态种养方式。创新推广以绿色水稻、绿色水产为主要内容的稻田综合种养体系。

二、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强化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推行以“五有一追溯”(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生产记录、质量检测、包装标识以及质量追溯)为重点的标准化管理模式。重点围绕优质稻、双低油菜、生猪、家禽、淡水产品、食用菌、蔬果茶、中药材、蜂产品等优势特色产品,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推动“菜篮子”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建制按标生产。积极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

全面推行产地安全证明制度,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验证制度。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对规模化生产主体建立监管名录,对失信主体实行“黑名单”制度。建立省、市、县、乡和生产经营主体“四级五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四、提升农业品牌化水平

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模式。充分发挥潜江龙虾、宜昌蜜橘、监利黄鳝、秭归脐橙等品牌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鼓励企业采用培育、共建等方式,打造一批品质优、影响大、效益好的农业企业产品名牌。利用地域和品种差异,重点推介优质粮油品牌,培育虾乡稻、富硒米、高油酸菜籽油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立地理标志产品重点支持清单,积极建设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产业强省。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加快建立健全品牌运营管理制度。

五、加快特色农产品出口

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扶持一批出口农产品外贸产业集群。发挥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标准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等。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控体系,建立出口农产品从“基地”到“目标市场”全程质量可控的追溯体系,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大外向型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

第三节壮大农产品“十大千(百)亿产业链”

充分发挥湖北农产品生产基础优势,发展壮大油料、蔬菜、小龙虾、大宗淡水鱼、茶叶等超千亿和柑橘、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鸭等超百亿的农业全产业链。

一、打造五大千亿产业链

——油料。实施油菜产业倍增工程,突出长江、汉江流域主产区,在荆州、荆门、黄冈等地建设双低优质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35个,重点推进全生育期利用、全价值链发掘、全产业链开发。在咸宁、黄冈、恩施等地发展油茶、核桃,在十堰等地发展油橄榄,在襄阳等适宜地区探索发展山桐子和油牡丹产业。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开展木本油料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

——蔬菜。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以武汉、襄阳、宜昌等为重点,布局设施蔬菜;以江汉平原为重点,布局喜冷凉露地秋冬蔬菜;以鄂西山区为重点,布局高山蔬菜;以江汉平原和恩施州利川为重点,布局水生蔬菜。在武汉郊区重点发展净菜加工和配送,在蔬菜主产县市和高山蔬菜产区重点发展冷藏保鲜;在江汉平原重点发展水生蔬菜的冷藏保鲜和精深加工。

——小龙虾。以潜江及江汉平原地区为重点,带动黄冈、孝感、鄂州、黄石、襄阳、咸宁等地小龙虾养殖规模扩大。以提升品质为目标,重点推进小龙虾稻田生态繁育基地建设。依托潜江、荆州等水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园区,大力开展小龙虾系列食品加工和甲壳素精深加工,拓展国内市场,积极向“一带一路”、北欧等国际市场拓展。以“潜江龙虾”品牌为引领,拓展小龙虾“外卖”“休闲垂钓”“一日游”等新业态。

——大宗淡水鱼。大宗淡水鱼以池塘精养、集约高效、健康养殖为主,推广绿色高效万亩水产模式,布局荆州、荆门、天门、仙桃、潜江等江汉平原湖区,咸宁、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等长江沿线,襄阳、荆门、孝感等汉江沿线三大养殖区。以江汉平原和鄂东地区为重点,着力发展淡水鱼保鲜运输和食品加工,发展鱼糜制品、休闲食品、调理制品和配方营养产品加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鱼胶原蛋白肽等精深加工。

——茶叶。在秦巴山区、大别山区和大洪山区,稳定发展名优绿茶,加快发展出口茶;在武陵山区和宜昌三峡地区立足绿茶,振兴宜红茶;在幕阜山区重点发展青砖茶。以提升品牌为重点,聚焦“三绿两红一黑”,打造“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茶”“宜红茶”“利川红”“赤壁青砖茶”等名优茶品牌,统一湖北茶叶地方标准。建设和发展夷陵、五峰、竹溪、赤壁、英山和恩施等茶叶加工产业园。在武汉建立专业茶叶交易中心市场,在茶叶主产县和乡镇建设功能配套的产地交易市场。

二、建设五大百亿产业链

——柑橘。发挥各地气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长江中游、清江流域和丹江口库区三大柑橘产业带。重点开展高质高效标准园建设,注重提升橘、橙、柚等果品品质。大力提高柑橘贮藏保鲜能力,以挖掘全产业链综合利用价值为重点,加快发展果汁、罐头、发酵制品和休闲食品等,做大做特宜都、秭归、夷陵、枝江等地柑橘加工产业园。

——食用菌。重点建设大洪山、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幕阜山、大中城市周边等食用菌优势产业带。在主产区着力发展食用菌冷藏保鲜烘干、精制和罐头加工出口,重点建设随州、房县等食用菌加工产业园,培植在全国行业领军的出口型企业。

——中药材。强化重点中药材区域布局,明确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神农架林区、三峡地区种植重点。在十堰、恩施、黄冈、咸宁等地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生态种植和建设种苗繁育中心,打造道地药材品牌,提升初级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建设辐射全省及周边省市的中药材集散中心。

——猕猴桃。在武陵山、幕阜山、秦巴山、大别山四个猕猴桃生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生产基础良好的县(市、区),发展“生产+观光+生态”猕猴桃产业。大力推进采后商品化处理、冷藏冷链运输、精深加工,延伸猕猴桃产业链。

——鸭。加大江汉平原鸭养殖板块建设,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展鸭肉制品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有效提高品质,进一步做大鸭制品品牌和市场。

第四节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

一、创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继续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重点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产值过百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建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培育优势农产品全国领军企业和特色农产品行业“小巨人”。统筹推进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万亿元产业。以水稻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航空母舰”。分层分类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省级突出带动能力和品牌效益,市级突出特色型和成长型,县级突出单体小产业、个性化。

二、突破性发展乡村旅游

充分发挥“江、湖、茶、花”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长江乡村旅游带和武汉都市农业、宜昌橘都茶乡、恩施民族风情、鄂东四季花木、鄂西山水生态、江汉平原水乡田园等乡村旅游片区,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的40%以上。支持恩施州等16个国家级、随县等17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山、水、田、林、路、房的景观化治理。建设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湖北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将湖北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依托农耕文化、农事节庆活动、农家生活、乡村美食、村居民宿、研学基地和农业设施,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打造一批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支持中医药养生、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建设一批集旅游观光、健康服务、康复疗养、休闲度假、绿色人居于一体的田园养生养老农业休闲区。

三、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实施农村电商工程,打造一批知名电商产业园、电商特色镇(村)。建立完善县级电商运营中心,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实现快递物流、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村村全覆盖,推动特色和品牌农产品产地建仓、区域上行、全网销售。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抓好宽带普及行动、电商物流通村行动、百万创客实训行动、百佳品牌培育行动、农村电商倍增行动、综合示范提升行动。

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构建以武汉城市圈、鄂西南、鄂西北三大辐射圈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支持武汉四季美、海吉星等大型集散地批发市场,宜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农产品交易中心,以及荆州两湖绿谷、恩施华硒、襄阳四季青等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加强枢纽型或公共服务型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部生鲜农产品物流中枢。引导农产品生鲜直销、网络销售、连锁配送等新业态发展,做大做强中国(武汉)食品博览会、汉江流域农业博览会。

五、加快产业融合载体建设

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创业创新园“三区三园”建设,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深入实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加大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认定、推进力度。在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特色农产品区域、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加快培育一批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生产生活生态、一二三产业的特色村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