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织密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加快建设“一主两翼”中心城市高效连通的快速网、市州快速通达的干线网和城乡深度延伸的基础网,建成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建设全省“四纵四横四斜”高铁骨架,推动形成武汉通达10个方向和襄阳、宜昌多向放射格局,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000公里。加快实施一批货运支线铁路、铁路专用线,推动铁路进物流园区、港口、机场,实现铁路与重要节点无缝对接。有序实施一批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都市圈、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推进高速公路优化扩容,强化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衔接,加密中心城市对外放射线和都市圈环线,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0公里。推进国省干线达标提质,高标准建设沿城镇和产业发展轴带支撑性通道,实施乡镇双通道工程,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行政村双车道建设,构建乡村骨干网。加快水运提能增效,推进江汉平原水网连通工程,加快推进长江、汉江支流航道建设,完善内畅外联的水运网络。优化支线机场布局,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进一步完善机场布局体系。健全邮政普遍服务网络,促进邮政快递业健康发展。
三、打造便捷高效综合交通枢纽
打造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高水平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全国重要航空门户枢纽,强化国际交往、物流集散、中转服务功能,推动武汉空港、水港、铁路、公路一体化发展,建成通达国际、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襄阳、宜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襄阳汉江航运中心、公铁联运和能源运输枢纽功能,建成宜昌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提升襄阳、宜昌在国家枢纽体系中的地位。推进一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发挥在交通运输网络中的节点作用。打造民航客货运门户“双枢纽”,提升武汉天河机场门户枢纽功能,建设鄂州机场国内一流专业航空货运枢纽、全球主要航空物流节点。加快推动长江沿线港口优化整合、联动发展,建设现代港口集群,将武汉新港打造成中部地区枢纽港。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临空、临港、临站等枢纽经济。
(见图2)图2 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空间布局示意图
四、提升优质安全运输服务质量
发展人畅其行的客运服务体系,大力推动旅客联程联运,推行旅客运输“一票制”,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信息交换共享,提高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旅客出行体验感。建设物畅其流的货运服务体系,推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推行货物运输“一单制”,提升货物运输效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完善铁水、公铁、空铁、水水联运体系,做优做强多式联运服务品牌,推动湖北成为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发展的纽带。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发展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充满未来感的体验式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需求。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性和可靠性,构建交通运输应急风险防控体系。
专栏8 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
铁路跨越发展工程:建成郑万高铁襄阳至万州段、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西安至十堰高铁、荆门至荆州铁路、武汉枢纽直通线等。建设沿江高铁重庆至恩施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至常德段、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等。争取将武汉至贵阳高铁、武汉至南昌高铁、安康经十堰、襄阳、随州至合肥高铁、安康至恩施至张家界铁路、常德至岳阳至咸宁至南昌铁路、仙桃至洪湖至监利铁路等纳入国家规划。
公路扩容提质工程:贯通麻安、呼北、张南、安来等国家高速公路湖北段,完成京港澳高速鄂豫界至军山段等改扩建。建成武汉至大悟、武汉至阳新、鄂州机场高速一期工程、枣阳至石首、宜昌至来凤、赤壁长江大桥、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等。建设武汉都市圈环线、武汉经天门至宜昌、武汉至松滋、襄阳至宜昌、通山至武宁、随州至信阳等高速公路。推进G107湖北段、G207襄阳至荆州段、G316孝感至十堰段、G318武汉至宜昌段、G348武汉至宜昌段和G347武汉以东段等国省道提质改造。
水运提能增效工程:完成长江安庆至武汉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实施长江武汉至宜昌段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建成三峡枢纽联运转运体系,配合国家深化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论证。实施汉江航运能力提升工程,建成碾盘山、雅口、新集、孤山等汉江梯级枢纽,实施汉江蔡甸至兴隆段2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兴隆枢纽2000吨级船闸及王甫洲二线船闸工程。实施唐白河、松西河等航道提等升级工程,构建“唐白河—汉江—江汉运河—长江—松西河”航道,促进打通中部地区南向出海通道。
民航补短板工程:建成鄂州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三跑道及配套设施,完成宜昌、襄阳机场改扩建,推进迁建恩施机场、新建咸宁机场、改扩建十堰机场等,开展荆门冷水机场军民合用前期工作。推进一批通用机场建设,建成麻城、石首、竹山、天门等通用机场,实现通航服务市州广覆盖。
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工程:依托武汉西站、沿江高铁天河机场站、宜昌北站、荆门西站等,打造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实施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综合交通配套工程。
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实施武汉阳逻港、黄石新港、鄂州三江港、宜昌长江三峡枢纽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进襄阳港、荆州港、荆门港等一批多式联运项目。推动鄂州机场多式联运工程。启动省级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节 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围绕多源、强网、增储、绿色、安全,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推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实施能源发展“五千工程”,打造“三大枢纽”,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一、构建多元能源供应格局
坚持内增与外引相结合,形成多能互补的综合性生产供应格局。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打造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增新能源装机千万千瓦以上,风电、光伏发电成为新增电力装机主体。做好水电保护性开发,支持生物质多元化高效利用,积极推进地热能、氢能等开发利用,做好以咸宁核电为重点的核电厂址保护。充分发挥火电基础性保障支撑作用,有序推进负荷中心及浩吉铁路沿线清洁高效电源建设。努力提高三峡电能湖北消纳比例。加强与能源资源大省、主要能源企业战略合作,新增省外电力输入规模千万千瓦以上,拓宽煤炭、油气资源供应渠道。建设鄂西国家级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推进荆州煤制天然气项目实施。
二、完善能源输送网络
加快完善能源输送通道和输配网络,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高效配置。打造全国电网联网枢纽,围绕增强外电消纳、省间联络、三峡留存、电源接入能力,加快实施“两线一点一网”,建成陕北—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推进川藏水电入鄂输电工程,优化三峡近区电网,全面提升城乡供电能力,建成“送受并举、东西互济、智能高效”的坚强电网,武汉城市电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打造全国天然气管网枢纽,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川气东送二线,推进沿江LNG接收、储运、加注设施建设,构建“四纵三横一通道”天然气输送体系,加快省内天然气支线、联络线建设,建设三峡翻坝运输成品油管道、监利—潜江输油管道,新增油气管道里程1500公里。
三、增强能源储备能力
补齐能源储备短板,提升能源运行调节和风险防范能力。打造“两湖一江”煤炭物流枢纽,建设以荆州江陵为重点的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建立华中地区煤炭交易中心,改扩建企业现有储煤场地和设施,煤炭储备能力达到1600万吨。沿主干管道和长江集约化、规模化布局建设储气设施,构建以地下盐穴储气库、大中型LNG储罐为主,地方小型应急储气设施为辅的储气体系,形成潜江、武汉、黄冈三大储气基地,储气能力达到6.5亿立方米。提高火电机组灵活性和调节能力,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强储能技术装备等研发与应用,实施一批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四、提升能源服务效能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能源服务质量。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善中长期交易,加快现货市场建设,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推进油气体制改革,推动管网设施公平开放,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健全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市场化推进机制。加强能源监测预警和需求侧管理,引导和激励用户参与系统调峰,细化完善能源保供应急预案。深入实施电能替代,提升煤炭、石油清洁化利用水平,推进天然气供气服务向乡镇延伸,实施“气化长江”工程。优化用能营商环境,提高用能侧智能化水平,获得电力便利化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面提升用气报装效率和服务水平。
专栏9 能源基础设施重大工程
千万千瓦新能源工程: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加快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新增新能源装机千万千瓦以上。
千万千瓦外电输入工程:推进陕电入鄂、川藏水电入鄂,提高三峡电能湖北留存比例,争取省外电力输入1000万千瓦以上。
千亿元电网建设工程:建成陕北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荆门—武汉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一批500千伏、220千伏主网工程,加快配电网提档升级。
千公里油气管网工程:建成监利—潜江输油管道,建设三峡翻坝运输成品油管道,建设西气东输三线湖北段、川气东送二线湖北段,推进宜昌、咸宁、十堰、恩施等地天然气支线建设。
千万吨煤炭储备工程:建成荆州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宜昌枝城港煤炭物流储备基地、宜昌港姚家岗煤炭专用码头储备工程等,推进汉江沙洋港煤炭储备基地建设。
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工程:建成潜江地下盐穴储气库一期、武汉白浒山LNG储配基地、黄冈LNG储气设施、黄石阳新LNG罐箱基地,推进应城地下盐穴储气库项目实施。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加强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优化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着力构建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蓄引提调连通工程为框架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解决旱包子、水袋子问题,全面提升水利支撑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