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动资源节约绿色发展

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数字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提升。科学制定用水定额并动态调整,实施全民节水行动。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配套建设计量设施,健全节水激励机制。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健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评估考核奖惩机制,加快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全面提高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利用水平,单位GDP地耗下降到626亩/亿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重化工业园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太阳能光伏组件、动力蓄电池等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提升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污泥等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稳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使用。推进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支持谷城等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着力打造中部绿色技术创新引领区。推进钢铁、电力等行业低碳发展,开展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路径研究,明确碳排放达峰时间表和路径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提前达峰。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碳汇+”交易工程,推进碳惠荆楚工程建设,建成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

三、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严格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制度,推广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绿色建材等绿色产品。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优先采购或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严格执行“禁限塑”规定,加强不可降解塑料使用限制,推广可降解替代产品。继续减少一次性商品使用,遏制过度包装。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持续推进“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等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氛围。

第十三章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保障体系,着力增强人民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第一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幼儿“起点阅读”、中小学“朝读经典”,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深入实施健康校园行动和学校美育浸润计划。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本领。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县城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推行学区制集团化办学。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多样化发展,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支持特色高中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融合融通发展,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双高”建设,开展职业教育赋能提质专项行动,着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推动高等教育特色一流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类型、层次、学科和空间布局,规划建设高质量大学城。完善省部共建、省市共建机制,分类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支持在鄂部委属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省属高校实现一流学科重点突破,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强建优一批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体音美等专业院校,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形成与高质量发展有效匹配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湖北省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湖北教育学分银行。建成覆盖全省的终身学习网络和区域性学习中心,办好湖北开放大学。支持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专门教育和社区教育。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培养和发展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实施湖北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大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力度,健全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提高教师待遇。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加强教育督导,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实施智慧教育建设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专栏14  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0所以上。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办好一所独立建制、财政拨款、园舍独立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以上。

基础教育提质扩容工程:每个县(市、区)至少新建一所标准化小学或初中,每个乡镇改扩建一所标准化小学或初中,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占比达到40%。每个县(市、区)至少改造好1所薄弱普通高中。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支持8所国家级“双高”院校建设,推进省级“双高”项目建设,建成20所省级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50个专业(群),建设30所以上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90个以上专业(群)。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工程:推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17所高校加快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一批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高校和一批服务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优势特色学科,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智慧教育建设工程: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示范校。

第二节 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大健康理念,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推进健康湖北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一、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湖北样板”

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等体系,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增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努力建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示范区。健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平台,提升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能力,推进市县级“120”指挥中心独立运行,建立直属急救站点,提升可转换ICU收治能力。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制定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组建平战结合的高水平重大疫情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支持中央在鄂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中央和省属高水平医院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进临床重点专科体系建设。分片分区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大型综合性医院多院区、差异化、均质化发展,引导部省属医院向医疗资源薄弱地区下沉。加强市(州)现有医院建设,加快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加强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建设。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支持社会办医。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加快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远程医疗。

三、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传承创新,建设中医药强省。加强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和名药、名企建设,努力创建中医药湖北品牌。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公共卫生体系,推进中西医临床协同,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市县中医医院建设,实现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和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全覆盖。大力扶持优质中药材、道地药材生产,促进中药质量提升,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四、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竞技体育市场化、体育产业一体化,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强省建设步伐。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和改扩建县市级“一场两馆”、乡镇(街道)运动中心、村(社区)文体广场等项目,补齐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短板。全面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落实低免服务政策。实施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推动公共健身设施向乡镇(街道)、社区、企业、学校等延伸拓展,全力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普及科学健身知识,积极推广居家健身、工间操等简便易行的健身方式,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开展居民体质监测,推广“体医结合”“运动处方”等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新模式。大力发展竞技体育,支持职业体育发展。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加快体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用品制造、培训产业发展,培育体育龙头企业。开展国家级、省级体育消费城市试点,推动体育消费扩容升级。推进实施国家冰雪运动“南展”战略,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打造高价值品牌赛事,办好十六届省运会,积极备战参战奥运会和十四届、十五届全运会。

五、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健康管理体系,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聚焦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青少年近视等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攻坚行动。深入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等重大行动,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落实控烟行动,公共内部空间全面禁止吸烟。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大力推进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加快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融合,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专栏15  健康湖北建设重点工程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程:加强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提升病原体快速检测、疫情发现、现场处置能力。

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工程:争创1-2家国家级重大传染病救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成鄂中(武汉)、鄂西北(襄阳)、鄂西南(宜昌)、鄂东(黄冈)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动各市(州)建设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或中医医院)传染病区,提升64个县(市)级医院传染病监测和诊治能力。

基层防控体系建设工程:推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发热门诊(诊室),配置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和设备设施,推动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智能健康服务包。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工程:推动各市(州)中心城区打造10分钟急救圈,武汉市新城区打造12分钟急救圈,其他市(州)非中心城区打造15分钟急救圈,县市打造30分钟急救圈。

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程:争创1家国家医学中心和2-3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4-5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人口过百万县市或经济百强县市至少建设一所三甲医院。

妇幼健康保障工程: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产科、儿科建设。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省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争创1-2家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中医医院,争创1-2家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传染病防治基地。

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打造全民健身便利化体育运动中心。每个县市建成“一场两馆”,力争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全覆盖。建设武汉“两江四岸”百里长江生态长廊健身工程。加快智慧场馆设施建设。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