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协同,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深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湖北制造向质量效率型、高端引领型转变,制造强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以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要为导向,聚焦市场需求量大、质量性能差距大、对外依赖程度高的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组织协同攻关和应用示范。

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分行业做好供应链顶层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以信息网络、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链为重点,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和主导能力。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链,加快补齐缺失环节,打造新兴产业链。建立产业链外迁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提升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留住核心企业和关键环节。

实施技改提能工程,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全面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力争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5%以上。加快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代化。推进绿色化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开展两业融合试点,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深度融合。

二、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

加快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发挥汽车整车产能和零部件配套优势,促进协同发展,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优化装备产业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增强产业发展战略支撑能力。巩固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加快安全绿色高效发展,培育万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推动食品、纺织等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着力打造产业名城。引导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提升“湖北制造”影响力

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增强湖北企业竞争力。着力培育和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有终端产品的企业,优化产业生态圈,带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中小企业突出主业,专注细分市场,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交流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协作体系,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升湖北产品美誉度。大力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进计量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加强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引导汽车、信息、装备、医药、化工等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提升行业话语权。营造良好品牌建设环境,推进产品品牌、企业品牌、集群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加强品牌经营,逐步将技术优势、质量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四、做大做强建筑业

以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技术为支撑,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路径,促进建筑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巩固建筑业支柱地位,打造“湖北建造”品牌,力争产业规模、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深化工程建造方式、组织实施方式、交易方式和造价管理方式改革。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提升建筑业国际影响力,鼓励建筑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在鄂建筑业央企优势,发展对外承包工程投建营一体化模式,促进我省装备、技术、品牌、服务、标准“走出去”。

专栏3  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方向

汽车:加速向高端化、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充分发挥整车企业带动作用,完善零部件协同研发制造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比重和零部件本地配套比例,建立健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体系,推进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汉孝随襄十”汽车走廊为核心,宜昌、荆门、黄冈等地协同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装备:加强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及产业化,大力发展关键部件、配套工艺设备,建立健全研发、检测、应用体系,促进首台套示范应用,提高装备精度、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形成以武汉、襄阳、宜昌为核心,黄石、十堰、荆门、荆州、孝感、随州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化工:坚持园区化、绿色化、精细化发展,优化发展特种油和乙烯下游产业,改造提升磷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优化沿江化工产业布局,重点在武汉、宜昌、荆门、襄阳、荆州、孝感、黄冈、潜江、仙桃布局建设一批绿色化、智能化的专业化工园区,打造万亿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

建材:升级发展水泥、玻璃等传统优势行业,重点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及制品、增强复合建筑材料,加快向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生产服务型产业转变,推动形成以武汉、黄石为核心,咸宁、荆州、荆门、黄冈、随州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建材产业集群。

冶金:巩固钢铁去产能成果,打造绿色智能钢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用关键材料。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重点发展用于新基建等的核心基础材料,以武汉、黄石、鄂州、咸宁为重点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冶金产业基地。

食品:依托品牌企业和地理标志产品,大力发展品牌休闲食品、绿色有机食品、功能性营养食品,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转化率、食品制造精细化率和产地初加工水平,以县域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产品、企业和品牌,打造全国知名的食品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推动纺织服装与文化创意、时尚设计等融合,振兴汉派品牌,提升发展时尚服装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新材料,以医疗卫生防护产品为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形成以武汉、仙桃、孝感为核心,襄阳、黄石、鄂州、荆州、黄冈、天门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打造国内一流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第二节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形成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链高度配套的良好发展生态,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光电子信息、大健康产业集群。构建“光芯屏端网”纵向链合、横向协同的发展机制,突出“光”特色,做强“芯”核心,做大“屏”规模,强化“端”带动,优化“网”生态,发挥重大项目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建立以武汉为核心,沿江城市分工协作的产业布局。加快生物产业从培育到壮大的转变,大力推进化学原料药、生物创新药、仿制药、疫苗、医疗器械等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精准医疗、智慧健康等前沿领域应用创新,打造形成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各区域生物产业园竞相发展的联动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生物经济先行示范区。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梯队

提升航空航天与北斗、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产业梯队。大力培育航空航天与北斗产业,以空天地一体化为特色,推动卫星遥感、通信与导航融合化应用,加快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荆门国家通航示范区,打造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与北斗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半导体材料、电子化工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加快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提升关键材料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做强做优高端装备产业,研发推广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能源装备,促进装备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壮大,巩固数字建造、数字设计、数字内容等领域优势,加快发展电竞、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建成特色鲜明的数字创意产业基地。

专栏4  打造“光芯屏端网”世界级产业集群

光:巩固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光通信系统、激光等领先优势,突破特种光纤、光电芯片、激光材料与器件等短板,强化标准和专利布局,打造世界一流的光通信及激光产业基地。

芯:集中力量和资源推进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加快实现技术赶超和规模提升,建成全国先进存储“产业航母”。加快发展物联网芯片、北斗芯片等,补齐封装测试短板,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和发展生态,打造全球知名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屏: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做大面板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加快柔性显示、Micro LED等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打造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

端:大力引进智能终端头部企业,重点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加强与芯片、显示、软件等产业协同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网:以固移融合、云网融合为方向,加快发展5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领域网络设备,大力发展网络应用及服务、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加快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国内顶尖的信息网络产业集群。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